正文 第12章(3 / 3)

按上述分析,受請者不再是受益者的話,受請者赴宴是給請者麵子或赴宴成本共同支付者。所以,你請別人吃飯,一定不能以為是給對方麵子或惠於對方,而一定是“請求”對方是否真正願意“賞光”,而且如果出於誠心,盡量選擇距離對方較近的地方,至少也是雙方交通都方便的地方才可以,否則,對方可能礙於麵子,雖然不得不去,但心裏並不領情,你雖然花了錢,也請了對方,並沒有達到與對方加深感情的目的。

上述分析單純從經濟的角度而談的,親情、友情、愛情當然除外了。親情、愛情不說,就是友情吧,哥們兒兩周沒見麵了,什麼原因也沒有,快下班時電話打過來就一句話:“不加班吧7點到XXX洗浴中心!”地點近了你得去,遠了你也得去,甭計算你為此付出了多少成本!什麼事也沒有,就是想見麵跟你吃點、喝點再聊聊,這是友情,不能用經濟手段分析和計算!

掙錢為了什麼

幸福是生活中的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追求的目標。許多人認為,有了錢就有了幸福,有了錢我們就有了能量,其中包括自信、自尊、安全感、對未來的希望,還有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金錢代表自由。其實,正是因為自信、自尊、安全感等,才使我們對金錢興致勃勃。然而在累積財富時,很多人忙忙碌碌賺錢,卻忽略了賺錢的目的。他們一味地奔波於財富之中,卻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累積幸福。

有的人以為有錢後可以自由,卻在有錢後發現更不自由了;有的人希望有錢可以討人喜歡,真的有錢後卻認為周圍的人都是為了貪圖他的財富,人際關係變得更加糟糕。這些都背離了賺錢的本意。

曾有一位中國人在美國加州工作,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噩夢,夢見自己得了癌症,醫生說已擴散到心髒了。夢醒之後,他憂心忡忡。他是一家藥廠的質量工程師,工資很高,也買了房子。他說,剛來美國讀書的時候憂慮考試,剛工作時沒安全感,還要操心綠卡。如今都轉為美國公民了,工作這些年也建立了職業信心,積攢了一些錢。前幾年對自己的工作還有熱情,但如今沒了,一想到以後的10年還要從事這份工作,便心存恐懼。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緒非常普遍。人們在職業選擇上更傾向於追求比較高的收入,但高收入的職業並不能保證或代表你個人的事業成功,因為讓人豔羨的職務,能夠看見藍天白雲的寬敞辦公室,也許無法給你一份愉悅的好心情。

有錢以後應該做什麼有錢以後,人就不再滿足物質上的成功,開始失去對工作的熱情。因此,他們更願按自己的愛好做事,做自己開心的事,並願為此付出金錢的代價。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在最大化自己的滿意程度,愛好、金錢、信仰、親情和健康,兩情相悅與兒女成功都可以滿足個人愉悅。若工作僅僅是為了掙錢,是感受不到工作與生活的樂趣的。許多東西都可以用金錢買到,但有些東西不行,比如胃口、睡眠以及和親人在一起需要的時間等。而金錢的邊際效用會遞減,比如富人花100元就比不上窮人花100元那麼開心。

其實,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個關鍵,累積金錢不是賺錢的終極目標,累積幸福才是賺錢的終極目標,要把賺錢當成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經濟方麵都比我們的父輩或祖父輩好得多,可是幸福水平並沒有按比例提高。有研究說,當住房和食物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額外的財富很少能增加你的幸福感。正如夏普說的:“財富的增加絕對不會保證你的幸福也會增加,一年掙3萬元的人和一年有30萬元收入的人相比,在幸福感上的差別非常小,不過許多人對此並不了解。”為什麼財富差距不會令幸福感有太大的不同呢經濟學家認為,是經濟尺度發生了變化。

幾十年前,《巴爾的摩哲人》的編輯亨利路易斯曼肯就曾說過,財富就是你比你妻子的妹夫多掙100美元。行為經濟學家說,我們越來越富,但並不更幸福的部分原因是,我們老是拿自己與那些物質條件更好的人比。

專家發現,能真正累積財富的人都擁有平衡的生活狀態。賺錢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絕不是主要部分。他們的生活內涵豐富,鍛煉身體,培養興趣愛好,朋友關係融洽,家庭美滿,工作有成就。他們方方麵麵都能照顧到,不把重心偏移到任何一邊。做輕鬆的投資者,不做失魂落魄的理財家。我們當然希望財產不要縮水,可就算財產有起伏,這些人也不會喪失幸福的感覺。他們有情緒的“防彈衣”、幸福的“防彈衣”,財產的多少不會過於影響他們幸福的感受。

每個人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不是為了掙錢,掙錢隻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一個人若想生活得更幸福和快樂,最大化地讓自己感到滿足,就需要考慮時間的分配,多少時間用於掙錢,多少時間用來休閑。

從貝克漢姆看注意力經濟

世界杯是一個帥哥馳騁的舞台,帥哥出眾的麵孔、精湛的技能,再配上經典的發型,讓人們想不記住都難。貝克漢姆就是其中一個,除了一腳優美的“貝氏弧線”之外,他那變幻的發型恐怕是吸引球謎的一個更加關鍵的因素。

有“萬人迷”之稱的貝克漢姆已不再是單純的足球運動員,自從和維多利亞在一起之後,他正逐漸成為一個時尚界的明星,他對於時尚的敏感度和品位都在逐漸地發生變化——從文身、眉毛故意剃掉一半、莫西幹頭到染指甲、戴太陽鏡等,不一而足,尤其是他的發型更是變化多端。可以這麼說,貝克漢姆在商業運作和成功包裝下,最大程度地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吸引了人們極有限的注意力。

著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對當今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時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硬通貨不再是美元,而是關注。”這種觀點被經濟學家形象地描述為“注意力經濟”。注意力經濟是新經濟的一個獨特之處。

所謂注意力,就是指人們關注一個主題、一個事件、一種行為和多種信息的持久程度。注意力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它是不能共享和無法複製的;二是它是有限、稀缺的;三是它有易從眾的特點,受眾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四是注意力是可以傳遞的,上文中的名人廣告就說明了這一點,受眾的注意力可以由自己關注的名人到名人所做的廣告物——產品;五是注意力產生的經濟價值是間接體現的。

對於球迷來講,是“從精神上支持你”,但這是沒有經濟效益的,而一旦被開發商開發出一個廣告來,眼球經濟馬上就會發揮效力。例如芙蓉姐姐,雖然她本人沒有掙到錢,但是某些網站可以靠她的幾張圖片贏得點擊率,一些網站靠幾個視頻贏得了收視率。

在把注意力轉化為經濟價值的過程中,媒體既是注意力的主要擁有者,同時又是注意力價值的交換者,所以傳媒經濟就是以注意力為基礎的經濟。但在當今這個信息過剩的社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往往能產生商業價值,獲得經濟利益,因此在經濟上,注意力通常又會成為一種經濟資源。

當我們在“精神上支持你”的時候,球星的價值和我們的注意力之間發生了交換,這種交換跟貨幣交換沒有什麼兩樣。在將來,這種注意力的交易的發生不會比現在貨幣之間的交易來得更容易。人們漸漸開始衡量付出的注意力所換回來的價值,當然,注意力並非那麼簡單,並非上麵所說的點擊量、收視率、發片率那麼粗淺,它們表現豐富,例如,投訴你也就是投資你,那就是一種注意力資產。

亞裏士多德曾說過:美是比任何介紹信更有力的推薦。美的東西,自然會產生更強的注意力,有注意力,就會有商機。這就是“注意力經濟”日漸風靡的道理。

“注意力經濟”還可以延伸為名人效應。要不然,市場上怎麼會出現如此多的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品牌,諸如“鄧亞萍”、“李寧”、“喬丹”、“逸飛”,等等。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效應,也不是所有的商家請了名人後都能脫胎換骨,甚至起死回生。

明星的發型可以解釋為性格獨特,喜歡標新立異、卓爾不群,因此發型也要與眾不同。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恐怕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也許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發型獨特,才能吸引球探、球迷、媒體尤其是廣告商的眼球,在當今強調“注意力經濟”的時代,誰吸引的眼球多,誰的身價自然就高。且不說轉會身價和轉會後的薪水,單是擔任某個產品的廣告形象代言人,那廣告收入就很可觀。世界杯之後,鐵杆的球迷們可能還會記住球星們的球技,但大部分業餘球迷卻根本記不住,但這並不影響業餘球迷像鐵杆球迷那樣牢記住球星們的怪異發型。誰會忘記威斯特的朝天辮,誰又會忘記馬西斯的“莫西幹”發型和那麼多鋥亮的光頭呢在球技基本相當、聲望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請發型獨特的球星做廣告,和請一個發型平庸的球星做廣告,哪個廣告效果更佳,這是不言自明的,也許這就是球星們的發型經濟學。

當今時代是一個崇尚創新的時代,是一個崇拜力量和敬仰造勢的時代,任何和龐大有力、引人注目等有關聯的事物自身就是成功的一種標誌。因此,能有效利用這種“注意力經濟”來抓住他人的眼球,才能讓自己的錢包快速鼓起來。

流動性過剩

在人們近兩年的經濟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個字就是“漲”。從股價翻番,到房價堅挺,再到肉價飆升,就像連鎖反應,漲價開始蔓延到各個領域。這些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話題,似乎在瞬間吸引了所有公眾的眼球和言論,為什麼會有這種連鎖反應呢

其實,產生這種連鎖反應的根本性原因就是流動性過剩。

流動性一詞,來源於英文中的liquidity,詞根1iquid的意思是液體,因此liquidity就是指流動的能力。在英文的思維中,所有的資產被比作像地球上的水係一樣循環往複的東西,而不同資產的流動能力就是指其變賣成現金的速度。在“流動性過剩”一詞中,人們所指的“流動性”事實上是指“可流動性較強的資產”。因此,“流動性過剩”是指市場上“快錢”太多,大大超過了長期資本的數量。多到多少才算“過剩”呢,人們似乎並無統一的定論。現在研究者對“流動性過剩”的識別,多是從結果和原因來判斷的:“流動性過剩”的結果是資產市場泡沫嚴重,具體說就是股價、房價虛高;“流動性過剩”的原因一般則歸結為貨幣升值預期下的外彙湧入,為控製彙價導致央行大量投放貨幣,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

但是如果深究,我們就不難發現,所謂“流動性過剩”,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在市場經濟中,現金代表著購買力。而“流動性過剩”則說明短期資產太多了,也就等於說現金太多了。諺語說“錢不嫌多”,為什麼對於一個社會來說,竟會出現錢多到沒有地方去隻好用來炒房子炒股製造資產泡沫要知道相對於有限的社會資源來說,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在正常的邏輯下,錢多了,無非用於兩種用途,一是消費,提高人們的享受水平;一是投資,在將來生產出更多的資源以供消費或投資。然而“流動性過剩”卻展示了一種錢多得不知道怎麼花的局麵。這個悖論其實反映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失序。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世界,由於貧富差距的擴大,富人在社會財富所獲的比重更上層樓,而窮人則隻能獲得“做大的蛋糕的更小份額”,我們知道富人的消費傾向很低(因為相對窮人,該買的都買了),讓富人獲得了更多蛋糕,他們卻不會拿來消費。為了追求保值增值,他們隻好將資金投向資本市場。根據上麵的論述,這會使得投資增長速度大於消費,最終會形成全社會性的生產過剩,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經濟蕭條或者“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l 970年以前的資本主義世界,這是不斷發生的故事。

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經濟危機變得不明顯了,經濟的波峰和波穀之間已經看不到劇烈的變化。主要歸功於兩個變化:一是政府對於宏觀經濟的調控日臻成熟,政府對於經濟周期的預見能力大大加強,調控手法也更為細膩得體,使得經濟周期的循環不再明顯。二是IT技術的興起,使得對市場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企業不必等到產品開始積壓以後才意識到應該壓縮產能了,無數的市場分析工具和技術,使得企業能夠在需求回落之前,就主動壓縮產能以減少損失。在這兩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流動性過剩”就粉墨登場了,以前的貧富差距導致買方市場和經濟蕭條,那是由於過多的“傻錢”進入了實業投資(長期資本市場)形成了產能,在發現時為時已晚;現在人們借助政府的宏觀調控和信息采集分析技術,不再將過剩的資金投入長期資本市場,而是留在短期資本市場追漲逐利。於是造就了全球資本市場數以萬億美元計、可流動性極強、呼風喚雨、摧枯拉朽的熱錢。

“流動性過剩”其實是全球經濟周期進入蕭條狀態或者處於蕭條狀態的新表現形式。簡單地說,這種因果鏈條就是貧富差距擴大,富人不願消費,窮人不能消費,導致社會經濟中的需求一側增長乏力。在宏觀經濟理性提高的情況下,資金“害怕”進入長期資本市場(這會造成產能的擴大),於是資金湧入短期資本市場追逐買賣差價。這就造成了全球的“流動性過剩”。至於中國的“流動性過剩”,隻是全球“流動性過剩”的一個具體表現,一方麵上述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短期資本過剩的情形,中國自身也很嚴重;另一方麵,全球的過剩資本都來追求人民幣升值的好處,通過各種管道滲入中國,結果就是更為中國內源的“流動性過剩”推波助瀾。

麵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現狀,普通老百姓該怎樣應對,以保證自己手中的資產不貶值呢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最主要的保值手段就是投資。但應盡量避開高風險的投資市場,比如不懂股票的就不要去做股票,想獲得股市的收益可以購買基金,讓專業人士去幫你炒股。另外,投資黃金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黃金作為抵禦通賬風險的首要硬通貨,應該是流動性過剩形勢下投資者作為資產配置的重要投資品種之一。

同時,人們還可以投資房產。但投資者應購買市區地段的中小型房產,而避免購買郊區的別墅。因為隨著城市人口膨脹,地段好的中小型房產風險很小,也非常容易出手,而處於郊區地段的別墅因為總價高,不好出手,則承擔的資金流動性風險和通脹風險都會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