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有人說經濟學是一門無所不能的科學,它不僅能幫助人們思考,更有助於人們在日常行為中作出更好的個人決策,最直觀的也是最密切的就是與錢有關的各種經濟決策,經濟學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最好的消費者,可以讓你在商場、超市中清醒的根據自己的意願消費。

漁翁為何隻要小魚不要大魚

在現實生活中,構成需求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購買欲望,二是購買能力,兩者缺一不可。消費者個人的嗜好決定了購買欲望。而這種嗜好又取決於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文化修養等因素。

有一天,一個漁翁在河邊釣魚,看樣子他的運氣很好,沒多久,隻見銀光一閃,便釣上來一條。可是,十分奇怪的是,每逢釣到大魚,這個漁翁就會將它們放回水裏,隻有小魚才放到魚簍中。在一旁觀看他垂釣很久的人感到很迷惑,於是就問:“你為何要放掉大魚,而隻留小魚呢”

漁翁答道:“我隻有一口小鍋,所以煮不下大魚,而且小魚味道更鮮啊!”

眾所周知,總需求小於總供給就會造成經濟蕭條,因此必須靠擴大消費與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可以說是擴大需求的唯一正確途徑與辦法。但問題是怎樣擴大消費需求。有時擴大消費需求帶有極大的主觀隨意性,未考慮微觀效果與供求在結構上的吻合,沒有注意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與市場機製的要求,這是理論上的一個嚴重缺陷。結果,擴大需求的效果很差,直接造成供求結構失衡,比如甲商品過剩,卻擴大了乙商品的需求,導致滯脹危機。不掌握經濟規律,尤其是消費品變化規律,就很難正確地判斷出哪些商品該擴大需求,哪些商品該減少需求。所以,也就不能在動態中實現需求和供給在總量與結構上的平衡。

何為消費品變化規律呢它包含哪些內容呢從單獨一個消費品的生命周期來看,它經曆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是初步發展階段。產品剛剛被研發出來,價格比較貴,產量也比較低,大部分人都買不起。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產品產量增長比較緩慢,需求量也比較小。

二是快速發展階段。這種產品的生產技術已經成熟,可以大量生產,價格也開始下降了,同時人們的收入提高了,對它的需求也就快速增加了。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產品產量與需求量快速增長,人們的需求也很快得到滿足。

三是發展緩慢甚至停滯階段。因為在第二個階段,這種商品得到了大規模的生產,已經基本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需求達到了飽和狀態,所以隻能隨著人口增長而緩慢增長,若出現了替代品,該商品還會消亡。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產品需求增長比較慢,產量增加也相應較小,處於一種相對停滯或者消亡的狀態。

盡管消費品種類繁多,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消費品不斷被發明創造出來,可是對於所有消費品(包括服務)而言,它們無法同時處於生命周期的同一個發展階段之中。

在某一時期,有些商品處於生命周期中的第一個階段,該類商品就叫做第一類商品;有些商品處於生命周期中的第二個階段,該類商品就叫做第二類商品;有些商品處於生命周期中的第三個階段,該類商品就叫做第三類商品。這樣,所有消費品都可以分為以上三類商品。

伴隨著生產的發展,供給的增加,處於生命周期第一個階段的商品就要轉入第二個階段中,第二個階段的商品轉入第三個階段,而第三個階段的商品就逐漸走向衰亡。與此同時,新發明、新創造出的商品又不斷地補充為第一類商品。這就是消費品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消費習慣的不可逆性

棘輪效應也叫製輪作用,其指出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調整,不容易向下調整。特別是在短時間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非常大。這種習慣效應讓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也就是相對於自己以前的最高收入額。“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說的就是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是經濟學家杜森貝提出的。

棘輪效應是出於人的一種本性,人生而有欲,“饑而欲食,寒而欲暖”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人有了欲望,便會想方設法地滿足自己的欲望。

在中國的曆史故事中還有很多棘輪效應的例子。例如,箕子對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評價,就運用了這一效應。

商代時,紂王剛剛即位,百姓們都以為在這位精明國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肯定會堅如磐石。有一天,紂王派人用象牙給自己做了一雙筷子,並很高興地用它吃飯。他的叔父箕子看見了,就勸他把筷子收起來,但是紂王卻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而滿朝的文武大臣也沒把這當回事,覺得這不過是一件極平常的小事而已。

此後,箕子整日憂心忡忡,有的大臣感到莫名其妙,就問他原因,他回答道:“紂王既然用象牙做筷子,就不會再用土製的瓦罐來盛湯裝飯,必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與美玉製成的飯碗。在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與美玉碗之後,難道大王還會用它們來吃粗茶淡飯及豆子煮的湯嗎此後,大王的餐桌每頓都會擺上許多奇珍異品和山珍海味。吃著這些東西,穿的衣服自然也要以綾羅綢緞為主,而住的就更要富麗堂皇了。另外,還要大興土木,廣建樓台亭閣,以此來襯托自己尊貴的身份。這樣一來,百姓的疾苦就不言而喻了,我是擔心物極必反啊!”

箕子的預言在5年後應驗了。商紂王奢侈至極,嚴刑桎梏下的百姓們怨聲載道,商朝的五百年基業就這樣敗了。

對於欲望,我們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縱,必須保持適度的物質消費。倘若不限製自己的欲望,過度地放縱奢侈,必然會讓自古“富不過三代”的說法成為現實,也必然會出現“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的現象。

在物價上漲方麵,我們一定要警惕棘輪效應的發生。因為物價上漲和民生問題息息相關,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就很有可能會形成“能上不能下”的現象,這將對普通百姓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房價問題上,棘輪效應的表現就更加明顯。現在,房價已經形成了棘輪效應,易上難下。這是因為,盡管房價上漲的各種負麵影響很大,但一旦漲上去再跌下來,就將引發嚴重的經濟問題。

就整個經濟體係來說,房價可以不漲,但絕對不能暴跌,否則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政府部門及社會公眾的目標,都應該是穩定房價,而不是希望房價暴漲或暴跌。

在子女教育方麵,因為深知消費的不可逆性,所以聰明之士更是十分重視棘輪效應。

如今,一些成功的企業家雖然家境富裕,但仍對自己的子女要求嚴格,從來不給孩子過多的零用錢,甚至在寒暑假期間要求孩子外出打工。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苛求孩子多賺錢,而是為了教育他們要懂得每分錢都來之不易,懂得儉樸與自立。

這一點在比爾蓋茨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比爾蓋茨是微軟公司的創始人,個人總資產高達460億美元,曾連續十多年位居全球富豪排行榜之首。然而,他在巴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將自己的巨額遺產返還於社會,用在慈善事業上,隻留給自己的三個孩子並不多的錢。

1993年秋天,比爾蓋茨開始了自己的慈善事業。當初,他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梅琳達等人一起去非洲旅遊,當地人的極度貧困激起了蓋茨心靈的震顫。他在感慨之餘,建立了一個慈善基金會。

在2000年初,蓋茨將原來的兩個基金會合並成一個,即“比爾一梅琳達基金會”,並由他的父親老蓋茨掌管,其現在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會。老蓋茨表示,他的退休生活其樂無窮,大多數時間都用來“揮霍”兒子賺來的財富上,將這些錢捐給世界各地的醫療與教育領域。

在比爾蓋茨看來,對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而言,擁有許多不勞而獲的財富並不是什麼好事。他認為子女應該有自己的人生,他們應該發揮自己的潛力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比爾蓋茨表示,他與妻子耳濡目染,看到了在健康、教育以及研究等領域還存在著許多不平等現象。因此,他們決定把自己的財富用在消除這種不平等上,同時也希望更多的有錢人能夠將自己的財產回饋於社會,用來解決社會上各種不平等現象。

從“掃貨”到選擇性消費

“掃貨”指的是一種“購物狂式”購物,進入百貨商場,不分價格、樣式、品種,全部買下來,好比叫花子進了飯店,給什麼吃什麼,一網打盡。有掃貨消費就有選擇性消費,選擇性消費的出現,消費趨於理性,從掃貨消費發展到選擇性消費,是消費行為向健康方向發展的一個信號。

聖地亞哥國家理財教育中心提出了“選擇性消費”的觀念——你不應該對自己說:“我該不該買這東西”而應該問:“這東西所值的價錢,是不是在我這個月花錢的預算金額內是否正是我所要花的錢”

通過選擇性的消費,你想要花錢的本能還是能夠得到滿足的。這就像一個正在減肥的人必須減少熱量的吸收,但每天卻還可以吃一點兒冰激淩一樣,你不必試著去完全改變生活方式,而且也不必強迫自己克服心理上的排斥感。

不要誤以為選擇性消費很簡單,其實它並不簡單,它需要不斷地練習。

小王是個超級購物狂,每次同學想去逛超市又找不到人陪時,找她準沒錯。她一到超市立刻就興奮起來,總能想起自己缺這個缺那個,於是買個沒完,每次至少也是上百元。有時候買回來的東西放在一邊也想不起來用,浪費了不少錢。

後來,她自己也有點急了,一次逛超市的時候,看到一個媽媽領著小孩一起買東西。小男孩手裏拿著計算器,媽媽每放到購物籃裏一件商品,就告訴他價格,他累計後把總額告訴媽媽。小王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也開始照做,於是手機裏計算器的功能就被充分利用了起來。一開始她給自己規定,每次購物的總額不得超過80元,後來這個金額被一再縮小,現在她已經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購物行為了。

為了節省開支,帶上計算器逛街,讓屏幕上飛漲的數字抵擋誘惑是個不錯的方法。顧客在一般商店裏購買商品,買一件就要支付現金,看著錢出去難免心疼。超市自選商品之後再統一結賬,往手推車裏放東西,“豪拿”中購物欲望便會大為膨漲。帶個計算器逛超市,買一個東西就用計算器加一下,這樣就會知道自己不斷支出的總數了,超過預算就強迫罷手。這樣可以自我核算,避免結賬時出現多付。另外,認定目標,到熟悉的超市購物,可以很快找到想買的東西,減少受誘惑的機會,這也是一種省時省錢的方法。

在逛超市時,應該給自己規定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分鍾,這樣可以控製自己的購買欲望,進入超市,就可以拿出清單,對號入座。

同時,逛超市的時候盡量空手進入,如要買的東西稍多,而購物籃可以盛下,就絕不要去推購物車。購物籃和購物車本是方便顧客的,但它們同時又極其藝術地為商家做著誘購和促銷工作,可以說,它們是使我們無形中突破購物計劃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