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2 / 3)

切記千萬不要被贈品所誘惑。很多商家常在商品上綁一些贈品來激起人們的購買欲。這是商家促銷的一種方式,有些商品甚至因綁了贈品後價格有一定的上升。千萬不要被一些花哨但沒有價值的贈品糊弄了。

另外要避免數字誤導。商家喜歡把商品定為類似9.9元的價格,這樣常常會給人便宜的錯覺,看到這樣的商品,要習慣性地四舍五入。比如把9.9元看成10元,雖然隻有一毛錢的差價,但在價格上就不會被誤導了。

我們去超市購物時會列出清單,為什麼去其他地方買東西時不如此做呢其實你的消費是可以掌握的,不要被習慣、衝動或者廣告所左右,如果你養成了消費時去比較不同商品的價格、服務和品質的習慣,你的選擇性消費也不會那麼盲目,並且也能夠聰明地消費並存下省下來的錢。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養成選擇性消費的習慣。

做個理性的消費者

居家過日子,柴米油鹽方方麵麵都要照應到。錢不好賺了,那麼花錢也要有所節製。因此做個理性的消費者,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理性消費,理論上講就是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消費過程。如果不了解產品,不了解市場,不善於運用性能價格比的對比方法進行選擇,就有可能出現不符合實際需要的非理性消費的現象。作為普通消費者,要真正做到理性消費,需要克服“盲目性”,不能聽風就是雨,要善於克服受到誘惑以後心理可能發生的變化。如此,隻有多了解情況,多了解市場行情,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主觀認定,保持穩定的、不為所惑的心理狀況。這個過程,需要消費者個人自覺地去實踐和認識,最終形成理性消費的意識和習慣。

一般來說,消費有兩個心理層麵:一個是自己的購物習慣和欲望,一個是自己的理智。許多人是無意識的消費者,他們不使用自己的計算能力,或者是在他們的計算方式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出於習慣他們每天買相同的東西,或是憑一時興起購物,他們的計算主要是集中在商品本身和自己的偏好,而不是從自己的經濟狀況考慮做全麵的打算,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在經濟上陷入困境是很正常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富不過三代”,意思是說即使是富有的人最後也會揮霍一空甚至窮困潦倒。投資銀行JP摩根的最新調查顯示,全球大部分超級富豪過去20年都不能守住巨額財富,“敗家率”達80%。有人把《福布斯》雜誌最新的全球400位首富排行榜與20年前的同一排行榜相比,結果發現,平均每5名榜上有名的超級富翁中,隻有1名能在榜上屹立不倒。富翁破產的原因,除了財富巨大增加了管理難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如何使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上缺乏正確的理財方法,又不注意節約開支,隨意地揮霍,最後導致破產。

泰森擁有一雙令對手膽寒的鐵拳,但他卻不能很好地管住自己用血汗換來的金錢。2003年8月2日,泰森向紐約曼哈頓區破產法院提出破產申請,這給他褒貶混雜的人生軌跡又增添了不光彩的一筆。事實上,泰森20年職業生涯中聚斂了3億至5億美元的財富,轉眼間卻灰飛煙滅了。

有些人是理智的消費者,他們將自己的經濟行為限製在計算的框架內,他們有經濟方麵的計劃,或者是有明確的預算,然後他們能嚴格執行自己的計劃或預算。他們的小算盤在賬目上打得更精一些,他們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對未來生活的考慮來決定自己的購買行為。在購買東西時的思路是這樣的:我真的需要這件東西嗎這項花銷會不會影響我下一步的經濟計劃購買帶來的利益相對於付出的代價是否合適我為了購買這件東西,應該采取什麼策略

一個人如果能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他就會傾向於用理智的眼光來看待其他的經濟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就是目光長遠的、積極進取的。這種算計的習慣和技巧,將使他邁向成功的腳步更加穩健有力。

不論多麼精妙的設計,靠這種設計本身都不能實現理財,目標中的財富數字需要具體的行為去實現。在計劃一個行動的時候,要為自己的考慮增加一個前提,比如是買一件東西或在進行一次娛樂消費,在進行取合時,首先要考慮自己的預算的要求,如果不是特殊的情況,超過了這個預算的行為,都應該是在禁止之列的。

一個人是否善於理財其實和他在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這種生活方式裏,有他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他的行為習慣。所謂的理財技巧,不過是來源於人的思考模式和行為習慣。人並非在所有的時候都是理性的人,比方說,一個吸毒成癮的人是不會因為計劃不再吸毒而不去吸毒的;一個上網玩遊戲成癮的人,也不會因為認為過多的上網有害健康,計劃暫時不再上網而不去上網。所以說,預算是預算,人的有些消費習慣是難以改變的。所以很多教人理財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巧妙,但是卻常常收效甚微。

改變人的思考模式和行為習慣,是一種自內而外的自身修養過程,是提高人的理財能力的根本之道。思考方式的形成是一種長期的積累的過程;行為習慣也是這樣,所以為了執行自己的預算,一個有著不良消費習慣的人,在個人習慣方麵要費力氣謀求改變。在思考方式方麵,數學訓練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嚴謹和全麵地看待問題的模式,這種模式用到生活中的消費決策上,會使人的決策更趨於理性化。

選擇最佳購買階段

賣的人精,買的人也不是傻瓜。貴東西必然有它貴的道理,但對貴東西的“好”則要具體分析,傳統認為所謂的好,多表現在材料、製造、設計、工藝等方麵。在現代社會,“好”的方麵要廣泛得多——兩件材料、製作、工藝等完全相同的西服,名牌的比非名牌的就可能貴上好幾倍,貴就貴在牌子上。有的時候兩件質量、款式一樣的商品,豪華店、精品店賣的就比在普通商場裏貴得多。因為前者地處繁華區,裝修考究,服務周到,多支出錢都要讓消費者掏腰包,所以它價格貴也不是沒有道理。多元化是現代社會消費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好”與“壞”的標準常常不能用固定的尺度來衡量。東西越貴越“好”是沒錯的,隻看這“好”是否能為你所接受,如果超出你的承受範圍,就會給你帶來沉重的負擔。

在正常情況下,商品絕不會既是最好的又是最便宜的,這是我們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而要想真正做到令自己滿意,首先要對所謂的“好”有一個切實的標準。比如裝修居室:商店裏的木地板價格便宜的每平方米30元,但貴的也有100~200元的;論質地更是令人眼花繚亂。這時就不要管價格,而是根據自己房屋裝修的檔次、規格、顏色等,選擇較為滿意的木地板。這裏的“滿意”與裝修的好壞程度及個人的審美標準有關,而不是單純指東西好壞。然後在滿意的基礎上再選取價廉的。如果在這些木地板中,覺得中等檔次的與自己的裝修水平相適應就叫“滿意”,那麼可以在這一類裏進行選擇。當然,你會發現同樣符合條件的木地板,每平方米45元的比60元的合算。

買東西還要選擇購買時機。

什麼是最佳購買階段花最少的錢,買的東西又不落伍,那就是最佳購買階段。社會商品特別是耐用消費品總要經曆開發、研製、小批量生產、大量投產、萎縮等階段;然後是又一輪的開發、研製……在最初的開發、研製階段,產品的性能還不穩定,但十分新潮;產品的成本高、售價貴,市場銷量逐步上升但升幅不大。這個階段的商品不宜購買,應等到其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此時商品的性能、質量逐漸趨於穩定,生產批量大,價格有所下降。假如不是特別急需使用,最好再等一等,因為其價格還未降到最低穀。接下來是“維持量階段”,市場已接近飽和,形成買方市場,價格大幅下降,這時才是最佳購買階段。這個階段不但價格合算,而且產品質量進一步完善,廠家競爭也趨於白熱化,消費者正好坐收“漁翁之利”。這說起來好懂,但真的做到“恰到好處”也並非易事。

小李特別喜愛手機,剛參加工作就花上3000元買了一個最新款的名牌手機,誰知還沒過一年,市場上這款手機的價格已降到不足1000元,小李悔恨不迭。可見,找準最佳購買階段是把錢花到實處的重要一環。

富人為何買貴不買賤

曾幾何時,很多熱衷於時尚的人都喜歡到國外去購物,如今,國內高檔消費品市場也迅速崛起,高端消費悄然升級,“炫耀型消費”也隨之興起。

李先生是一家知名外企的總經理,平時常常和外國客戶打交道,社交應酬比較多。這種工作性質決定了李先生必須在著裝上格外注意,以便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品位。一天,李先生又去商場購物,他挑了一件價值10000多元的西服和一條上千元的領帶。

回到家後,母親看他買了這麼貴的西服和領帶後有點心疼地說:“我就看不出來這西服和領帶和那些便宜的有什麼區別,做工一樣啊!花這麼多錢,多浪費啊!”李先生笑了,說:“媽,您這就不懂了,這衣服和別的稍微便宜點的衣服做工上是區別不大,但是我買的這衣服可是國際名牌,穿出去有派頭啊!我買的這款西服,全世界總共也就幾十套,這樣的服裝,讓我的身份一下子就提升起來了,在客戶麵前也有身份啊!”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李先生購買名牌西服的目的已經遠遠超出了衣服本身的使用價值,李先生之所以買這麼貴的西服是因為他希望自己能夠通過這套西服顯示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進一步為自己掙更多的麵子。經濟學家把購買這種價格極其昂貴的名牌商品的消費行為稱為炫耀性消費,其含義在於這種消費行為的目的不在於其實用價值,而在於炫耀消費者的身份——通常也稱為“顯擺”。

炫耀性消費這一概念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凡勃倫提出的。凡勃倫指出:要想獲得尊榮,並保持尊榮,僅僅保有財富或權力是遠遠不夠的。有了財富或權力還必須能夠證明它,炫耀性消費就是為財富或權力提供證明的,並以此來獲得並保持尊榮的消費活動。

凡勃倫認為,炫耀性商品要想起到炫耀身份的作用,其價格就必須要昂貴。倘若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誰都買得起,那它也就不再具有炫耀的作用了,其需求量也將隨之下降。

對於一位凡勃倫物品的崇拜者來說,同樣是一部20萬元的手機,若現在以l萬元賣給他,可能他根本不會看一眼;同樣是一頓20萬元的年夜飯,若現在請他免費品嚐,或許也會被他拒絕。因為,這些物品僅剩下實際使用效用,而炫耀性消費效用就不存在了。

在凡勃倫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是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炫耀性消費行為的。他將這種炫耀性消費視為資本主義的罪惡,以及資本主義腐敗和沒落的證明。

對於消費者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消費自由,隻要他的錢是合法得來的,他願意花多高的價錢購買這種炫耀性商品進行炫耀性消費,是屬於他自己的消費決策,任何人都沒有權利進行幹預。消費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效用(滿足程度),該效用可以是來自於生理欲望的滿足,也可以是來自於心理欲望的滿足。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愈來愈高,滿足心理欲望往往比滿足生理欲望還要重要,炫耀性消費滿足的就是這種心理欲望。其人們的消費行為隻要不給他人帶來損失或傷害,就不存在是否道德的問題,其隻存在是否合法的問題。因此,企業沒有權利去判斷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對或錯,以及是否道德,而是有責任滿足消費者的欲望,並從中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