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17.中國畫的用色技法

我國祖先,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與西洋繪畫的紅黃藍為三原色不同。謝赫六法中的“隨類賦彩”。不同的色彩賦有不同的感情,畫家往往用色來表達他的感情。中國畫常用的顏色有墨、藤黃、石黃、土黃、胭脂、洋紅、朱砂、朱膘、赭石、花青、石青(分頭青、二青、三青等三種)、石綠(也分頭綠、二綠、三綠等三種)、白粉等。但基本上常用的有洋紅、赭石、花青、藤黃。色彩的愛好,人各有不同:老與少,有不同;男與女,有不同;此地域與彼地域,有不同;此民族與彼民族也有不同。畫家應求其所同,應求其所不同。我國民間藝人配色口訣雲:“白間黑,分明極,紅間綠,花簇簇,粉籠黃,勝增光,青間紫,不如死。”總之在使用顏色時應做到色不礙墨,墨不離色,即能融合一體,又能顯示墨的韻味,才能產生一種淡雅、樸素的效果。

18.中國畫的用水技法

墨法、筆法雖妙,主要還是由於對“水”的運用所致,沒有很好地掌握用水的技法,是不會產生好的藝術作品。黃賓虹(畫語錄)雲:“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筆力,筆力有虧,墨無光彩。”筆蘸墨調水畫在宣紙上才反映出墨色變化,水調不好,墨色無光彩。墨的濃、淡、幹、濕都是通過水的調節而形成的。如齊白石畫蝦,蝦身、蝦頭。蝦腦都是用墨調不同分量的水畫成的。作畫時某個局部出現過濃、過板時,可隨即用一支幹淨筆蘸些清水於其上進行點畫,以便衝破開那些不理想的部分,產生一個新的效果,這叫水破墨。再墨破水,先把紙用清水刷濕,或在某個局部根據構圖需要點點畫畫,趁其未幹時,再以濃、淡墨進行揮毫描繪,這樣水墨渾融,自然滲化,運用得當,效果極妙。比如畫遠山,先以清水打底子,然後以淡墨略加勾皴,顯其空靈清雅。

19.中國畫的用紙技法

畫好國畫,練好書法,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繪畫書法技法外,用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書畫紙選用得當則較易發揮出水平,選用不當則常常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在購買書畫紙時認真選擇。

畫工筆畫用哪種紙,畫寫意畫用哪種紙,書法用哪種紙,都有一定的講究,而且每一個品種的紙都有所側重。一般來講,薄紙宜畫,厚紙宜書;單宣宜畫,夾宣宜書。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要結合個人的習慣來進行選擇。

筆者認為,初學者以選擇那些價格比較便宜的書畫紙作練習為宜。例如,四川省交江縣生產的夾江紙,大千書畫宣、白麻紙;河北省遷安縣生產的遷安宣、高麗紙,雲南省生產的雲南宜等。這幾種紙屬於練習用紙範疇,但也帶有生宣紙的特性,對於初學者,可以說既經濟又實惠。如果你的繪畫或書法水平較高,又想長期保存的作品,那最好選用安徽省涇縣生產的特種淨皮單宣、淨皮單宣或棉料夾宣、棉夾宣等。以上這幾種宣紙可以顯示出水墨淋漓,出神人化的佳境。

用生宣紙作畫就要充分運用生宣紙的特色,大膽落筆,意在筆先,講求意趣。如用熟宣紙畫工筆畫,作畫前最好先用軟紙在熟宣紙上輕輕擦試一遍,這樣紙麵更宜吸收墨色。畫兼工帶寫的畫宜用半生半熟宣紙,如淨皮煮石重宣、淨皮豆腐箋等。這類紙既可以勾畫出線條,墨色又不至於潤得太厲害,比較容易控製筆墨。至於書法,一般常用生宣,這樣可以得到墨色鮮亮,筆墨生動的效果。

20.中國畫的構圖技法

構圖,按中國《畫論》的傳統說法,叫做布局,或叫經營位置。這樣的叫法,明確了這是一個畫麵安排問題。構圖是創作構思在畫麵上的具象化,即用形象的安排來體現構思的一種構成畫麵的藝術實踐。構圖受內容的支配和決定,而內容又需要表現在一定的藝術形式之中,以增強美感。藝術形式有一定的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影響著內容的表現。因此,創作過程也就可以理解為把內容和藝術形式統一在一個畫麵的過程。構圖的方法和規律,源於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生活的本質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形式美,為創作提供了經營的依據。隻要我們在深入生活中,細致地觀察,不斷地實踐,就不難在生活中尋到新穎的內容和構圖形式。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對傳統構圖方法和形式的學習,因為前人在藝術創作實踐中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表現技巧,構圖規律和方法。這就要我們在學習與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切忌生搬硬套,使之脫離生活,而成為僵化,無生氣的形式和教條。正如石濤所言:“無法則無所措手、有法不能為法所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