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海初航(2)(3 / 3)

當時美國輿論分成兩派,一派擁護西奧多·羅斯福,呼籲靠戰爭為美國的榮譽報仇雪恨,使世界免遭德國的主宰;另一派願意為和平作出任何犧牲。

站在中間的則是威爾遜總統。表麵上看,他好像被左右夾攻,無所適從,實際上在絞盡腦汁,尋找有利時機,為美國統治集團撈取最大的利益。

1916年6月3日,國會批準了國防法,規定增加常備軍和國民警衛隊,在各大專院校內設立預備軍官訓練團。美國政府在進行了一係列參戰準備工作之後,伺機直接參戰。

1917年初,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根據威爾遜的提議,分別於4月4日和6日通過了對德宣戰決議。12月7日,美國又對奧匈帝國宣戰。

作為助理海軍部長的羅斯福正在醞釀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計劃。這個計劃要求在從奧克尼島到挪威的北海咽喉處布下一道水雷網。

經過與海軍官兵的精心研究,他們發明了一種“布朗潛水炮”,它使北海水雷網的計劃變得切實可行,因為靠蜘蛛網一樣四麵散開的致命的天線,每顆水雷的爆炸區域就大得多了。隻要船碰到一根銅絲,大炮就響了。這一發明,大大鼓舞了美國及其盟國海軍的士氣。

羅斯福很清楚,指揮一場現代化的戰爭絕非易事。為了增加實戰經驗,他決心到前線作一番視察。他說:“在華盛頓的每個海軍部的頭頭,都應該親自去看一看戰爭的進程,不然的話,就像一個在黑暗中下棋的棋手。”

1918年6月9日,羅斯福乘坐一艘新下水服役的驅逐艦“戴爾”號,橫渡大西洋,先後訪問了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7月31日,羅斯福渡過英吉利海峽到了敦刻爾克。在那裏,他頭一次看到了戰爭所造成的破壞,這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羅斯福到比利時的協約國占領區匆匆轉了一圈,會見了比利時國王艾伯特,目睹了驅逐艦同一艘德國潛艇在沿海的一場戰鬥,並遭到敵軍炮火的轟擊。

羅斯福回來後提交了一份考察報告,建議對海軍在國外的活動進行大規模的改革。海軍部長丹尼爾斯稱羅斯福這一報告“簡明扼要,發人深思”。羅斯福不滿足於辦公室工作,他要求總統接受自己的辭呈。

大戰給美國帶來了巨額利潤,使美國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同時,由於美國掌握了巨額世界黃金儲備,因而加強了它在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市場上的控製地位,成了首屈一指的暴發戶。

戰爭也使羅斯福這樣一位資產階級領導人受到了鍛煉,為他日後進入白宮、特別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充當三軍總司令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美國四年一度的大選來臨。威爾遜總統已經無力再來領導民主黨的競選活動了。羅斯福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

為了振奮士氣,羅斯福明知毫無當選的可能,但為了擴大民主黨的影響並使自己進一步在群眾中亮相,仍接受提名,並全力以赴進行競選。他連續作了800多次演說。盡管他演說的關於國際聯盟的主題不受選民歡迎,但是他的口才和風度卻贏得了好感。選舉結果,民主黨慘敗。

這對羅斯福來說其實並非是一件壞事。因為他在全國選民麵前亮了相,結識了許多重要人物,了解了普通人民的情緒和要求,總結了失敗的教訓,為他日後的成功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羅斯福意識到,成功的關鍵在於爭取民心,為此必須善於傾聽各方麵的意見,把內外政策置於現實的基礎上,而不是把夢想當作現實。同時,還必須重視輿論,不重蹈威爾遜對美國人心向背作出錯誤判斷的覆轍。此外,還需重視與國會和在野黨的關係。經過總結,羅斯福更加心明眼亮,對未來充滿信心。

1920年大選後,羅斯福暫時退出政壇,一麵重新整頓力量,準備東山再起,一麵想進入經濟競爭領域,一顯身手。

這時,正好巴爾的摩金融家和報紙發行人範·尼爾·布萊克的信托儲蓄公司需要一個有聲望的人任紐約分公司的主任,他選中了羅斯福。

羅斯福名聲大,交際廣,以下台官僚的身份擔任此職,必有作為。他年薪高達25萬美元,等於當助理海軍部長的5倍,在當時是十分可觀的。

就個人來說,羅斯福避開那個不倫不類的副總統辦公室感到高興,為能有一段時間的自由感到欣慰。

另外,羅斯福的幾個孩子一天天長大了,安娜已經15歲,成為聰明伶俐的小姐了;詹姆士在哥羅頓讀二年級;埃利奧特任性倔強,正需要嚴加管教;還有兩個最小的孩子也開始懂事,可以和他們做伴了。

羅斯福認為,作為父親,需要有時間好好了解他們,教他們航海、打獵、釣魚,探索他們的思想,向他們傳授知識,這樣豈不快哉!

羅斯福所在的信托儲蓄公司業務開展得也很順利,經過活動,一批工商資本家已經網羅在他們公司的名下。誰知正當他以巨大的熱情投入這家公司的證券和海外投資活動時,一場意外的大災難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