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白宮(1)(3 / 3)

經過羅斯福巧妙地勸導和宣傳,采訪白宮新聞的記者團中的大多數人都同情新政和羅斯福的目標;但是促成他們之間的友好關係的基本原因卻是互利。

對羅斯福說來,經常與新聞界保持接觸,這使他能控製新聞,左右新聞報道,還能使他挫敗社論撰寫人對他的反對。

在記者招待會上,羅斯福有時興高采烈,有時慷慨激昂,忽而表示好奇或驚恐,忽而哄堂大笑,他總是能主宰會場。在遇到不好對付的問題時,他經常能巧妙地回避這些問題,辦法就是在會議開始時宣布一些極有新聞價值的消息,使記者在整個會議期間轉到注意這些消息上來。

羅斯福的時間是安排得很滿的。自從他進入白宮以來,他就很少到溫泉去度假,或者乘坐海軍巡洋艦作一次長途航海旅行。但他總不時地回到海特公園。那是他的家,他向往的地方。

羅斯福每天睡得較晚,通常在午夜前後上床。但在熄燈前,他常常要花個把小時同埃莉諾聊聊天,交換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並在某個重大問題上聽取她的意見。

自羅斯福入主白宮以來,埃莉諾就兢兢業業,對丈夫的事業鼎力協助。埃莉諾是很勉強地擔任第一夫人的角色的。如今,她已經是一個深孚眾望的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和作家了。羅斯福越來越為有這樣一位賢內助感到十分自豪。大刀闊斧實施新政

1932年7月2日22時,羅斯福總統開始向全國發表首次講話,共有6000萬人坐在收音機旁收聽。總統說:

我想花費幾分鍾時間同美國人民談談銀行業問題。我要告訴大家過去幾天做了什麼事情,為什麼要那麼做,下幾步怎麼走。

他用普通公民容易聽懂的話就銀行危機問題談了20分鍾,他的語調是熱情而又令人放心的。羅斯福敦促民眾把他們節餘的錢存入銀行。最後,他又回到就職演說時的話題。

讓我們團結一致消除恐懼心理。我們已經成立了恢複我們的金融體製的機構。現在要由你們支持這個機構使它能夠發揮作用。這個問題既是我的,也是你們的。我們團結一致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羅斯福在演說中以巧妙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新政”宗旨。其實他對“新政”的學理性概念以及明晰細致的藍圖並未形成,隻是具備了一個大體的輪廓和意向性的原則目標。但他很善於感受公眾的情緒,他看到了美國人民在無助的困境中渴望試驗,渴望新的轉機。

“新政”這個詞打動了選民的心,使他們燃燒起擺脫危機的希望。因此,羅斯福能夠對民眾意願、社會輿論加以引導和必要的推動,把群眾的願望轉換成政策。

在美國曆史上,沒有哪一次危機能比胡佛卸任與羅斯福當選之間這四個月“政府過渡”時期的危機更加引人注目,其範圍之廣、危害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對美國人民來說,這四個月真是最難熬的漫長時期,正逢銀行破產和瀕臨恐慌的混亂局麵。

在當時,美國這個世界上頭號金元帝國的金融心髒已經停止了跳動;1700萬失業者絕望地從一家工廠的大門被踢到另一家工廠的大門前;驚恐的儲戶包圍著銀行,徒勞地試圖在銀行關閉前提取一生的儲蓄。

在邊遠的高原上,一群群臉色憂鬱的人手持槍械保護著自己的農場和家園,生怕被受押人沒收或被地方司法長官賣掉;失業的匹茲堡鋼鐵工人打發自己的孩子到麵包店裏去乞討剩下的麵包。

衣阿華的農場主把賣不出去的牛奶傾倒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麥當燃料燒掉,而芝加哥的饑民卻在垃圾堆裏覓食;人們在客廳裏低聲談論革命,或者在大街上高呼革命。“革命”成了時髦的字眼。

然而,新任總統羅斯福麵對這些卻表現出壓倒一切的自信,他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下肢癱瘓的人。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休斯宣讀總統誓詞之後,羅斯福發表了一篇充滿激情的富有戰鬥性的演說:

現在最重要的是要講真話,勇敢坦率地說出全部真話。我們沒有必要回避我們國家的現實情況。這個偉大的國家將和過去一樣堅韌不拔,將會獲得新生,繁榮昌盛起來。因此,首先讓我表明我的堅定信念,我們唯一應該感到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淺顯的道理,簡明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加上樂觀的態度,是羅斯福就職演說的鮮明特點,它“點燃了舉國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從此,他開始了“旋風式”的“新政”運動。

大危機是由瘋狂的股票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新政的處方也首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就職後的第三天,也就是3月6日,羅斯福下令全國所有銀行一律停業,從而製止了存款者的擠兌風潮,同時要求國會召開特別會議討論解決銀行危機的立法問題。

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采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製度,凡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複業,其餘的一律改組。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淘汰部分經營不善和基礎薄弱的銀行,另一個目的是為了使政府贏得時間,籌集應付儲戶提存所必需的資金。根據這一法令,總統得到管製信貸、通貨、黃金、白銀和外彙交易的緊急權力。

從3月13日至18日,全國將近15萬家銀行經過財政部審查後領到執照,分批陸續開業,其餘1萬多家則被淘汰。

在銀行開業的前一天,羅斯福發表了他上台後的第一次爐邊談話,表示政府將盡快改變金融狀況,但人民必須要有信心,他號召全國“團結起來消滅恐懼”。所謂“爐邊談話”,就是以在爐火旁同朋友和家人聊天的形式對全國的廣播講話。

羅斯福通過爐邊談話,向全國預示了政府全麵幹預經濟生活的決心,這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不小的作用。

為了使存款戶對儲蓄放心,在羅斯福的倡議下,國會又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由於采取這些措施,銀行信用很快恢複,在不到一年內增加了十多億美元。

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羅斯福還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複興法》。

在新政中,救濟是一個主要方麵。1933年5月,政府敦促國會通過了《聯邦緊急法令》,成立了以社會學家哈裏·霍浦金斯為局長的聯邦緊急救濟管理局。到1936年該局工作結束時共發放了30億美元的救濟金。在進行直接救濟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實行以工代賑,即舉辦各種公共工程,以吸收失業者。

新政期間興辦的最大公共工程項目是田納西水電工程,這是一個由政府投資舉辦的大型水電和灌溉工程,它的完成不僅使流域的平均收入增長了四倍,而且由於獲得了充足的電力,因而使得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成為可能。

新政在救濟方麵的工作更多的是民間工程和社會福利設施項目的實施,如護林保土,興辦學校、體育場、圖書館,建造立體交叉公路。

20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總統權力日漸擴大,羅斯福首開其端。新政使行政長官享有前所未有的權力,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福更是大權獨攬,進一步奠定了戰後總統權力擴大的基礎。

羅斯福推行的新政,使美國擺脫了空前的經濟危機,使千百萬生活貧困的工農群眾免予饑寒的威脅,同時也使瀕於瓦解的資產階級民主製度得以保全,為美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充當兵工廠做了思想和物質準備。

更為重要的是,新政大大加強了美國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美國由此脫離了“古典資本主義”而進入所謂“現代有控製的資本主義”,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