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白宮(2)
在危機四伏中堅決反擊
美國當時的大蕭條由於具有全麵而深刻的曆史背景,羅斯福的第一次新政不可能在經濟複興方麵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1933年秋天,農產品價格和工業生產再次回落。這種近於衰退的下降勢頭到了1934年春季才被遏製。
許多人急切地盼望美國能夠出現一些引導他們脫離苦海的救世主。那些受惠於第一次新政的不同階層的人們,曾一度絕望的恐懼感已隨著境遇的初步好轉而消退,生活質量的改善激活和觸發了原已被凍結或麻痹的神經,他們不再祈求起碼的溫飽,他們的期望值開始升高,開始反過來對複興的不穩定狀態感到不滿,對新政扶助工農的成績有些不滿。
社會心態的這種變異在當時極其自然地發生、蔓延並流行起來。曾經是死水一潭,現在則是激流澎湃。
首先是壟斷資本家們。這些曾因自我毀滅式的瘋狂投機和盲目競爭而陷於滅頂之災的私營業主,在被羅斯福政府救上岸後,開始挑剔並指責救他們的人沒有撈取他們的絲織禮帽,他們已不滿於政府對經濟的管製和幹預,要求解脫束縛。他們開始對新政府進行挑戰。
幾乎與此同時,兩黨保守派顯露出了其一度收斂的敵意,對政府的表現與經濟的停滯幸災樂禍,並在媒體宣傳中特別強調兩者存在著必然聯係。他們甚至對自己以前的行事感到後悔,他們不喜歡新政那樣的願意在預算方麵出現比胡佛任內更高的赤字,不喜歡新政用美元搞通貨膨脹來彌補赤字,不喜歡新政社會救濟項目的規模和華盛頓在許多經濟決定中表示的一致意見。
對於羅斯福不知怎麼從他們熟悉的政黨和企業界之外發現並給帶到華盛頓來的那些人,兩黨保守派也深感不安:這些人包括像特格韋爾、莫利、伯利那樣的學者,以及像霍普金思、華萊士、珀金斯那樣的社會活動家。一位年長的參議員聲稱這些人是一種新型人物,根本不能激發人民對他們的信任。
1934年8月,一群心懷不滿的民主黨人組成了“美國自由聯盟”來反對政府所作的社會實驗。他們不懷好意地宣稱,羅斯福總統對複興經濟的下一步做法至今尚無一個明確的計劃,這是政府陷入困境並不攻自破的明證。
激進派的報刊極力反對新政對資方的遷就和照顧,認為這種“經紀人國家”對大托拉斯打擊不力,“記錄表明,人們能夠期望於新政的隻有失敗”。
有一些政治家們則抓住這一時機大做文章。
值此多事之秋,全國又發生連年天災。各大盆地的河流泛濫成災,無以數計的街區和良田被衝毀。由於無節製的狂伐濫墾,許多地區的地表呈現荒蕪性侵蝕,植被生態遭嚴重破壞。各地旱災連綿不斷,得克薩斯州的幾個縣淪為流動的沙漠,連俄克拉荷馬市的食品都帶有沙土味。
在一些地方,群眾舉起向正在開市政會議的市政廳窗戶裏投擲棍棒、石頭和煤塊。
入夏,衝突升級。在五一勞動節之後的幾個月裏,從東海岸的羅得島到西海岸的舊金山,幾乎每場罷工中都有工人流血。
此外,自大蕭條以來,工人鬱積了太多的對資方的憤慨。來自“左邊的驚雷”仍隆隆作響,還不時摻和進來了一些不諧音。許多進步派和激進的自由主義分子開始懷疑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希望,他們提出了更為激進的綱領。
在充滿著騷動、焦灼、尋覓、失落的這些年份裏,以形形色色的激進麵目而出現的“政治蠱惑家”們,向大眾兜售著似乎是精心炮製的治世良藥。
羅斯福總統在危機四伏中進行的反擊,集中體現在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係法案和公用事業法案上。這也是第二個新政時期立法方麵的標誌,它是對第一次新政的進一步強化、擴大或使其完備。
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願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讚許。在羅斯福的堅決主張下,本法案在最後表決時獲得通過,成了新政的一次重大勝利。
在新政時期,勞工關係是羅斯福特別關注的領域。當《全國工業複興法》被最高法院宣布違憲後,這對羅斯福鼓吹的“社會改革”和“勞資合作”無疑是個打擊。在羅斯福的堅決要求下,在工會的大力支持下,國會很快采取行動,最後也取得了勝利。
在公用事業法案上,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征收的累進稅,主張製訂一項政府創造就業機會的計劃,認為這不僅能使失業者避免貧困潦倒,而且能使他們不喪失“自尊心、自力更生精神、勇氣和決心”。
在新政的第一年,美國大企業和它們的代言人,被迫暫時接受羅斯福提出的一個又一個藥丸,盡管很苦,也得咽下去;盡管他們確實沒有忘記羅斯福曾在就職演說中深深刺痛了他們。第二次就任美國總統
1937年1月20日,朔風凜冽,天又下著雨,可是一大群人仍冒雨聚在國會大廈前麵,觀看羅斯福第二次就職典禮。觀眾都躲在傘下避雨,從典禮台上望去,仿佛是一片黑蘑菇。
當羅斯福總統和首席大法官查爾斯·埃文斯·休斯麵對麵地站在攤開的羅斯福家用《聖經》兩側的時候,他們之間充滿著緊張氣氛。
其實在整個1936年,羅斯福一直在致力於加強自己的形象,他要顯示出自己是那些經濟金字塔底層被遺忘了的人的朋友。他那敏銳而可靠的政治直覺告訴他,他必須既要讓選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政績,又要讓選民不要以求全責備的挑剔眼光去看待他那些未完成的目標,並且要讓選民知道,造成這一局麵的原因主要是共和黨保守派、企業界、高等法院等勢力對新政實行了多方麵的層層阻撓。這樣他才能贏得一個支持他的政治大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