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自第一次宣誓就職之日起就一直在競選連任。這樣到了他被再度提名前的幾個月,民主黨的競選機器已經加速度地全麵運轉了起來。而他本人則保持著儼然超黨派的姿態,甚至在麵對共和黨對手主動挑起的進攻時,他也采取了超然於這場競選鬥爭之外的策略。
羅斯福同往常一樣,避免在對手安排好的陣地上戰鬥,並以高難度的政治技巧避免了內部派係之爭所可能招致的災難。最後,他像機敏的貓一樣選擇妙到毫巔的時機,給予對手幹脆利落的幾下回擊。
1936年的選舉被稱為美國曆史上少有的一次關鍵性選舉,選舉中投票的格局發生了深刻和持久的變化。新政使少數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業主、農民、黑人都與新政民主黨打成一片,還受到絕大多數進步派人士的支持。
民主黨的競選力量在此後30多年中一直處於決定性的優勢。羅斯福再一次以多數票勝出,他幾乎贏得了25萬人口以上的每一個大中城市。這不僅是美國政黨史上民主黨空前的大勝利,而且是共和黨任總統以來敗得最慘的一次。
新政綱領的深遠政治意義在這次大選中醒目地凸現出來了。而他在1937年1月20日的就職演說表明,他將實行更為激進的變革。
羅斯福說:
我看到幾百萬個家庭以微薄收入勉強度日,日複一日處於家庭災難的威脅之下。
我看到幾百萬城鄉居民,他們的日常生活仍處於半個世紀以前被所謂上流社會稱作的不體麵狀況。
我看到幾百萬人得不到教育和娛樂,得不到改善自己及其子女命運的機會。
我看到幾百萬人無力購買工農業產品,而他們的貧困又使其他成千上萬人無法投入工作和生產。
我看到全國三分之一的人住不好,穿不好,吃不好。
我對大家描繪這個情景並不是由於灰心喪氣,而是因為全國都看到了並且認識到這是非正常的,從而要把它消滅掉。
如果我對我國的精神和目標有所了解,那麼,我們一定不會去理睬貪圖安逸者、機會主義者和膽小怕事者,我們一定會繼續前進。
我們合眾國絕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人,不論男人還是女人;他們不僅都有熱誠的奉獻之心,而且還有為達到實際目的所需要的冷靜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他們會堅持認為,民眾政府的各個機構都要運用有效的手段來執行人民的意誌。
對於政府權力與人民的利益,羅斯福在演說中指出,美國的基本民主體製和人民的安全保障不是靠取消政府的權力,而是要依靠把這種權力委托給人民可以通過誠實而自由的選舉製度定期決定去留的人。
羅斯福最後說:
在擔任這個職務期間,我要盡最大努力按照人民的意圖說話,按照人民的意誌辦事,我要祈求上帝的指引,來幫助我們大家把光亮送給黑暗中的人,並引導大家走向和平之路。
人群中的新政派對羅斯福富有戰鬥精神的人道主義報以歡呼喝彩。坐在羅斯福不遠處的首席大法官休斯,對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尤感刺耳。
長期以來,羅斯福對最高法院阻撓新政的行為一直耿耿於懷。現在,他挾空前的競選優勢及支持背景,胸有成竹地準備實施反擊,以拒絕司法部門的擺布和羈絆。改組聯邦最高法院
羅斯福新政的最大阻力來自最高法院。從1933年至1936年最高法院審理了16件控告新政立法的案件,有11件判決不利於新政。
根據聯邦憲法,最高法院法官是終身職務,他們雖由總統任命,但一經任命,總統就奈何不得。
羅斯福與最高法院的鬥爭,實際上是涉及行政權與司法權之間更大範圍的鬥爭。羅斯福在1936年的總統選舉中再次獲勝後,就下決心摧毀這個反動堡壘。他開始捅馬蜂窩。
羅斯福首先提出警告說,法院應正確對憲法作出解釋,使它成為進步手段,而不是作為阻撓進步行動的工具。隨後,他向國會提交了一個司法改革方案,要求年滿70歲的聯邦法院法官如在六個月內不自動退休,則由總統另外增派一名新法官進入法院。當時最高法院的九名法官大多年逾古稀,被稱為“九老院”。
羅斯福的計劃是,如該法獲得通過,他將有權向法院增派六名法官,再加上原來法院中支持新政的三名法官,就可基本上扭轉最高法院唱反調的局麵。
1937年2月5日,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自己醞釀已久且精心炮製的司法改革法案。他認為聯邦司法機構的人員不能勝任交給他們的工作。他把這歸咎於法官們“年事已高或體力不濟”,可是仍一心想留在最高法院裏。
羅斯福說:“如果能不斷地、有計劃地補充年輕的血液,就能給法院增添活力,使它具備更好的條件,去認識和根據不斷變化的世界需要和實際情況運用基本的司法概念。”這項計劃是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
羅斯福認為:“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聯邦政府三大部門之間的均衡,由於最高法院直接違背憲法製定者的高尚目標而傾覆。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恢複這種平衡”。
羅斯福鄭重表示:“我們需要一個在憲法之下公正行事的最高法院,而不是高踞憲法之上;我們需要我們的法院實行法治,而不是人治。”他宣布《全國工業複興法》和新政其他法案都是以憲法為依據的,因此都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