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1)
生長與變化是一切生命的法則。昨日的答案不適用於今日的問題——正如今天的方法不能解決明天的需求。——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羅斯福山雨欲來掙脫孤立主義的束縛
1937年至1939年間,正當德意日法西斯著手掠奪更多的領土並使世界更加瀕臨戰爭邊緣時,美國內部卻在怎樣才能最好的確保自己“不卷入”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而無休止的辯論。
孤立主義者堅持認為,美國應當避免傑斐遜當年所感歎的那種“糾纏不清的同盟”,甚至包括避免對世界的安定作出集體保證的任何承諾。
孤立主義者尤其認為,美國決不應承擔任何責任去幫助維護世界和平,他們還否認美國有任何值得予以援助以代替美國可能介入世界性衝突的潛在盟國。
造成美國20世紀30年代後期的孤立主義政策思想,具有深刻的曆史根源和現實的土壤。孤立主義思想已在北美殖民地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影響,獨立革命的領袖們利用這一思想喚起殖民地居民進行反抗英國暴政的鬥爭。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獨立革命是這一思想的直接產物,而革命的成功反過來又進一步鞏固了這一思想。
美國的建國之父們一方麵意識到美國要躋身世界強國,必須經過數代人的埋頭奮鬥,力戒卷入與美國無關的紛爭;另一方麵,他們深信美國是“山巔上的國家”,是各國進步的榜樣,理應避免受腐朽的舊大陸的影響。於是,孤立主義的外交原則被確立為美國的基本國策。
由此可見,孤立主義思想在美國曆史上是一股頑強的傳統勢力,並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美國的外交政策和經濟生活達150年之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出於實現美國霸主的考慮,具有理想主義思想的威爾遜總統作了擺脫孤立主義傳統的首次嚐試。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國會拒絕了威爾遜的主張,仍然將這一傳統國策奉為宗旨。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這一國策顯然不合時宜了。
羅斯福與孤立主義的鬥爭,幾乎貫穿了他12年總統任內的頭9年,並且異常曲折,直到珍珠港事件發生,美國完全介入戰爭,他才噓了一口長氣,感到如釋重負。
羅斯福踏進白宮之日正是希特勒攫取權力之時。在這種形勢下,孤立主義隻能是縱容法西斯勢力的綏靖主義變種。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及其納粹死黨,早已摸透了西方國家害怕又一場戰爭的心理,他們肆無忌憚地擴軍備戰。
麵對這樣一種暴風雨般的事變和態勢,國會內外許多美國人企圖作出種種孤立主義的努力,來確保美國的中立和不幹涉政策。國會製定了對交戰國實行武器禁運的1935年中立法,參議院通過該法案時僅僅花了25分鍾。一條條的中立法像一道道的繩索,捆住了總統的手足。
在這種情況下,羅斯福不但不能采取反對中立法的行動,而且還要盡量表明自己與普遍的美國人情緒是一致的。他要拋開孤立主義的束縛和製約,決定謹慎地處理這一問題。
為了用事實教育群眾,逐步克服孤立主義思想,1937年10月5日,羅斯福在孤立主義的大本營芝加哥發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說。他指出:
世界的政治形勢近來發展得越來越惡劣,引起了那些希望同其他國家和民族和平友好相處的一切民族和國家的嚴重關切和焦慮。
大約15年前,人類對於持久國際和平的希望十分強烈,當時60多個國家莊嚴保證在促進其國家目標和政策時不使用武力。
在凱羅哥·伯利安非戰公約中所表達的高超抱負以及由此引起的和平希望,最近已為一種對災難的習慣性恐懼所替代。幾年以前開始了恐怖盛行和國際上無法無天的情況。
它開始於對別國內部事務的非法幹預或者違反條約規定去侵入外國領土;現在它已達到嚴重威脅文明社會本身的基礎的地步。
標誌著文明社會走向正義、法律和秩序的各個裏程碑和傳統正在被完全拋棄。
未經宣戰,沒有預警或任何正當理由,包括大批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平民正在空襲中遭到殘酷的屠殺。在所謂和平的狀況下,船隻無緣無故和未經預先通知就遭到潛艇攻擊並被擊沉。
有的國家在從未危害過它們的國家中煽動內戰,並在內戰中支持一方。
無辜的人們、無辜的國家,正在因為一種對勢力範圍和霸權的貪婪而被殘忍地當作犧牲品,這種貪婪是缺乏任何正義感和人道主義的考慮的。狂飆猛掃,混沌重現,一切文化花朵盡遭蹂躪,全體人類均皆夷滅。
羅斯福強調說:
要使那樣的時代不致發生,為了獲得一個可以自由呼吸、友好相處、無所畏懼的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必須作出一致的努力去維護法律和原則。隻有如此,和平才能得到保證。
愛好和平的國家必須作出一致的努力去反對違反條約和無視人性的行為,這種行為今天正在產生一種國際間的無政府主義和不穩定狀態,僅僅依靠孤立主義或中立主義是逃脫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