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鋒芒太露易傷人,小聰明耍不得
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有智慧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那是因為他們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一味地耍小聰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適或不合適,時時處處顯露精明,不僅不會幫助你取得成功,還會成為招災引禍的根源。
有大智若愚,同樣也有大愚若智,區別在於是否有自知之明。
《老子》中雲:“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誇成功,反而會進步。又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無長。”這是說:那些盲目自傲,不寬容,耍小聰明,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麵都是很難成功的。
在為人處世中,“小聰明,大糊塗”是萬萬要不得的。而楊修恰恰是犯了這個錯誤才做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據史書記載,楊修是曹操門下掌庫的主簿。這個人生得單眉細眼,貌白神清,博學能言,智識過人。但他自恃其才,竟然小覷天下之士。
劉備攻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40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正沉吟間,有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作為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即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眾將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大家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後,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便把楊修斬了。
後人有詩歎楊修,其中有兩句是:“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是很切中楊修做人的要害了。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關,到藍田訪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衛仲道之妻,後被匈奴擄去,於北地生二子,創作《胡笳十八拍》,流傳入中原。曹操深憐之,派人去贖蔡琰。匈奴王懼曹操勢力,送蔡文姬還漢朝。曹操一日去訪蔡文姬,看見屋裏懸一碑文圖軸,內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眾謀士誰能解此八字,眾人都不能答。隻有楊修說能解其意。曹操叫楊修先勿說破,讓他再思解。告辭後,曹操上馬行三裏,方才省悟。原來此含隱語“絕妙好辭”四字。曹操也是絕頂聰明的人,卻要行三裏才思考出來,可見急智捷才遠不及楊修。
曹操曾造花園一所。造成後曹操去觀看時,不置褒貶,隻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字。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太闊了。”於是翻修。曹操再看後很高興,但當知是楊修析其義後,內心已忌恨楊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放在台上。楊修入內看見,竟取來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說,你明明寫“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內心卻十分厭惡。曹操怕人暗殺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說,他好做殺人的夢,凡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覺,把被子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躍起來拔劍殺了近侍。大家告訴他實情,他痛哭一場,命厚葬之。因此眾人都以為曹操夢中殺人,隻有楊修知曹操的心,於是便一語道破玄機。凡此種種,皆是楊修的聰明犯了曹操的忌諱:楊修之死,植根於他的聰明才智。
楊修終於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他的聰明,大智者看來,其實隻是小聰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裏明白而不隨便表露出來,絕不表現得比別人聰明。如果楊修知道他的聰明會給他帶來災禍,他還會耍小聰明嗎?所以他的愚蠢之處就是不知道耍小聰明一定會帶來災禍。這樣的人算聰明嗎?顯然不算。多少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顯然是曹操不喜歡他的緣故,這他沒有意識到。曹操對他的厭惡、疑心越來越深,他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說,該聰明時他反倒糊塗起來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現他的小聰明,那麼他很可能會成功的。人們也許會說,楊修的死,關鍵在於曹操的聰明和多疑,但是,換了誰,作為上級也不大願意讓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顯然,楊修最終非失敗不可,這可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羅貫中說他“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也隻是說對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從謀略來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韜光養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護自己。那麼,除了災禍降臨,他還會有什麼結果呢?曹操是何等聰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當然不會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蓋主”之嫌,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會掌握“度”。“過猶不及”,就是說,太聰明了反倒不如不聰明,實在是至理名言!
其一,才不可盡露。楊修是絕頂聰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華橫溢,其才蓋主。這恰恰犯了曹操的大忌。殊不知,有些帝王將相是不喜歡別人勝過自己的。而楊修卻恃才放曠,無所顧忌,碰上曹操這個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嗎?
其二,人不可耍“小聰明”。楊修的確很聰明,他能聰明得看透別人看不到的許多東西,能猜透別人猜不透的許多東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終於,他表麵的聰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絕路。他的小聰明過分外露,他小聰明無節製的濫用,注定了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成不了大氣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權力的道路上成為失敗者。
楊修之死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教訓和啟示,這種關乎做人的玄機,不能不悟。
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自己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結論。他在《呻吟語》中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
譯成今天的話就是:精明還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渾厚中悄悄地運用。古往今來得禍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精明的人,沒有因渾厚而得禍的。現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極點,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耍小聰明的人有兩種災禍,一個是被人猜忌防範而招禍,一個是自己會把事情辦壞而不能成功。它可以使人得意於一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然而終究還是自毀,永遠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從政的人耍小聰明會早早被扼殺在搖籃裏,一個處處被人防範的人怎麼能真正取悅於他人呢?
7.意氣用事害處大,恰如其分好處多
有些時候,不管是強者還是弱者都需要適當的妥協。強者雖然獨有優勢,但也怕消耗,當弱者以飛蛾撲火之勢咬住其不放時,強者縱然得勝,勢必也是慘勝!弱者似乎有更多妥協的理由,縱然妥協使其付出相當慘重的代價,但卻換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也許妥協會讓其覺得不公平或者是冤枉,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是值得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憑意氣用事,不知妥協,必是死路一條。
漢代,河南太守吳廷尉聽說當地有位書生賈誼,飽讀諸子百家之書,才高八鬥,因而非常重用他。每每遇到國家大事,吳廷尉就把賈誼請到府中,詢問他的意見。吳廷尉在他的幫助下很快取得了顯著的政績。
文帝登上皇位後,吳廷尉向皇上推薦了賈誼。文帝立即把賈誼奉為博士,召到宮中。這一年賈誼隻有二十多歲,正值少年得誌,意氣風發,處處鋒芒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