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文帝遇到棘手的問題召臣議事時,賈誼每次都能輕而易舉地應付,皇上對此非常滿意。相形之下,那些文武朝臣就有些捉襟見肘。雖然他們口頭上對賈誼表示欽佩,自歎不如,但是心中隱隱不快。
文帝看到賈誼出類拔萃,風度翩翩,心中甚是喜歡,極力提拔他,賈誼一年不到就成為了侍中大夫。他自認為天下大治,開始實行改革,就自作主張,草擬新的禮儀法規。他把黃色定為尊色,服裝全部以黃為上;他自行設定權位等級,設置官名及其職能。這樣一來,由秦朝傳承下來的朝廷綱紀被更改得麵目全非。
大臣周勃、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和禦史大夫馮敬平時就很反感賈誼,現在看他肆無忌憚地修改傳統製度,便趁機總結賈誼的缺點,在文帝麵前一一陳述:“賈誼此人雖然有些才學,但是現在他目無他人修訂法製,未免有篡權的嫌疑,皇上不可不防。更何況現在天下被他弄得一團糟,還請皇上明察。”
文帝細細回想賈誼的所作所為,也覺得他有些恃才放曠,於是開始疏遠他,派他到長沙做長沙王的陪讀老師。一年過後,皇帝召見他,賈誼滿懷信心能夠重新受到重用,可惜皇上和他“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大失所望,又回到了長沙。
賈誼後來接二連三地遇到了倒黴事。文帝在所有孩子中,最喜歡小兒子梁懷王,並任命賈誼擔任梁懷王的太傅,同時把淮南厲王等四人封為列侯。賈誼知道後,立即上書反對,認為這樣做有可能出現叛亂,會危及皇上的地位。由於賈誼現在的身份本來就不合適參與政事,而且他三番五次地上書,觀點尖銳,言辭激烈。向來信任他的文帝漸漸覺得他麵目可憎,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不久,梁懷王學騎馬時,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一命嗚呼。身為老師的賈誼難逃幹係,他悔恨自己沒有照顧好太子,天天為此哭泣,陷入悲傷之中,不能自拔。
俗話說:“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皇上因為這一連串的事情不再信任他,同僚也不喜歡他,賈誼成了眾矢之的。
33歲那年,賈誼在寂寞和悲哀中死去。
蘇東坡評論賈誼時說:“夫謀之不見用,則安知終不複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誌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這真可謂一語道破其中玄機。賈誼不能忍受暫時挫折,不知暫時的“妥協”,意氣用事,空有滿腹經綸,終未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妥協”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屈服、軟弱的“投降”動作,其實“妥協”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人性叢林裏的智者,都懂得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的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為人處世中的爭鬥有很多種解決方式,“妥協”是其中的一種。
“妥協”是雙方或多方在某種條件下達成的共識,在解決問題上,它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在沒有更好的方法出現之前,它卻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它有不少的好處。
因為妥協可以避免時間、精力等“資源”的繼續投入。在“勝利”不可得,而“資源”消耗殆盡時,“妥協”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補的機會。也許你會認為,“強者”不需要妥協,因為他“資源”豐富,不怕消耗;理論上是這樣子,問題是,當弱者以飛蛾撲火之勢咬住你時,強者縱然得勝,也是損失不少的“慘勝”,所以強者在某些狀況下也需要妥協。
因為妥協可以借良好的時機,來扭轉對你不利的劣勢。對方提出妥協,表示他有力不從心之處,他也需要喘息,說不定他根本要放棄這場“戰爭”;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願意接受,並且同意你所提的條件,表示他也無心或無力繼續這場“戰爭”,否則他是不大可能放棄勝利的果實的。因此“妥協”可創造“和平”的時間和空間,而你便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引導“敵我”態勢的轉變。
因為妥協可以維持自己最起碼的“存在”。妥協常有附帶條件,如果你是弱者,並且主動提出妥協,那麼可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換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為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妥協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不過,“妥協”要看狀況,要看你的大目標何在,也就是說,你不必把資源浪費在無益的爭鬥上,能妥協就妥協,不能妥協,放棄戰鬥也無不可。但若你爭的本就是大目標,那麼絕不可輕易妥協。
總之,“妥協”可改變現況,轉危為安,是戰術,也是戰略。
8.花要半開酒要半醉,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凡是鮮花盛開嬌豔時,不是立即被人摘去,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春風得意時,切不可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不要忘了,尾巴翹得越高,離危險就越近。得意時莫忘形,順利時夾著尾巴做人,逆境時挺起胸膛做人。
過於聰明的人總想讓自己才華盡露,殊不知,每人都會遇到一展才華的機會,要善加利用。而有些才華橫溢的人會把微小的才幹也顯露出來,使它成為自己身上的發光點,而他們的卓越才能顯示出來時足以令人震驚。當你既有才華又知展示之道時,結果一定驚人。
我們也不應矯揉造作,因為炫耀易流於自大,自大則不免招致輕視。展示也應以謙虛的態度流露,以免流於粗俗。露才過甚,為智者所不屑,應該是無言勝有言,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去處理它。巧妙的掩飾是贏得讚揚的最好途徑,因為人們對不了解的東西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露你所有的本領,慢慢來,逐次增多。贏得一次輝煌的成功後再進行下一次,獲得熱烈的掌聲後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如果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個項目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前4位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眼對手。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拔腿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車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