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能上也能下,能榮亦能辱
能上能下,榮辱不驚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悟得個中玄機,方能如小魚戲水,靈活自如,毫無羈絆,暢行無阻。
成功者無論在什麼樣屈辱的環境下,都能屈能伸,因為他們知道:學會適當的順應,可以避免“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涼。
有一位在別的部門擔任科員的同事,工作非常努力,人也很有才幹,大家都知道他很想當科長,同時也都認為他有當科長的能力。後來他真的被提升了,看他每天辦公、開會,忙進忙出,興奮中難掩驕傲的神色。大家都替他高興,也希望他能更上一層樓。可是過了一年,他“下台”了,被調到別的部門當專員。據說,得知消息的那天,他鎖上辦公室的門,一整天沒有出來。當了專員後,大概難忍失去舞台的落寞,他日漸消沉,後來變為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再也沒有升遷過……
事實上,人生的舞台上台下台本就平常;如果你的條件適合當時的需要,當機緣一來,你就上台了。如果你演得好演得妙,你可以在台上久一點,如果唱走了音,演走了樣,老板不叫你下台,觀眾也會把你轟下台;或是你演的戲已不合潮流,或是老板就是要讓新人上台,於是你就下台了。
上台當然自在,可是下台呢?難免神傷,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要“上台下台都自在”。所謂“自在”指的是心情,能放寬心最好,不能放寬心也不能把這種心情流露出來,免得讓人以為你承受不住打擊;你應“平心靜氣”,做你該做的事,並且想辦法精練你的“演技”,隨時準備再度上台——不管是原來的舞台或別的舞台——隻要不放棄,終會有機會。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也很令人難堪,就是由主角變成配角。如果你看看電影、電視劇的男女主角受到歡迎、崇拜的情況,你就可以了解由主角變成配角的那種難過心情。
就像人一生免不了上台下台一樣,由主角變成配角也一樣難以避免——下台沒人看到也就罷了,偏偏還要在台上演給別人看。
由主角變成配角也有好幾種情形,第一種是去當別的主角的配角,第二種情形是與配角對調。這兩種情形以第二種最令人難以釋懷。
真正演戲的人可以拒絕當配角,甚至可以從此退出那個圈子,可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要退出並不容易,因為你需要生活。
所以,由主角變成配角的時候不必悲歎時運不濟,也不必懷疑有人暗中搞鬼,你要做的就是“平心靜氣”,好好扮演你“配角”的角色,向別人證明你主角配角都能演。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如果你連配角都演不好,那怎麼能讓人相信你還能演主角呢?如果自暴自棄,到最後就算不下台,也必將淪落到跑龍套的角色,人到如此就很悲哀了。如果能把配角扮演好,一樣會獲得掌聲,如果你仍然有演主角的能力,自然會有再度獨挑大梁的一天。人生的際遇是變化多端,難以預測的,起伏難免,有時是逃不過去的,碰到這種情況,就應有“上台下台都自在,主角配角都能演”的心情,這種心情不隻會為你的人生找到安頓,也會為你尋找到再放光芒的機會。同時,你的這種彈性也必將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因為沒有人會欣賞一個自怨自艾又自暴自棄的人。
成功者無論在什麼樣屈辱之環境下,都能上能下。昔日越王勾踐的“嚐糞之恥”、韓信的“胯下之辱”,都是忍辱負重的經典。
“文革”期間,麵對狂風暴雨和造反派的淫威,現代文學大師、服飾研究專家沈從文先生表現得十分從容和灑脫。當軍管會的一位軍代表要把他放在工作室的圖書資料準備燒掉,問他有什麼不服時,沈先生的回答是:“沒有什麼不服,要燒就燒。”就這樣,那些珍貴的資料在大火中化為灰燼。而沈先生十分鎮定和漠然,他不想抗爭,不想申辯,不想憤懣,因為在那個非常年代,一切都是無濟於事,與其徒勞,不如順其自然。
由於曆史的誤解,解放後,沈先生被分配到曆史博物館工作,從此告別了文壇。在以後的幾十年裏,他從一名享譽文壇的文學家成為一位馳名中外的文物專家。淡泊和隨遇而安是沈先生顯著的性格特點。在博物館,他被分配的工作是給文物分類寫標簽,這種極度機械性的勞作,沈先生卻能自得其樂。他把這當做一項嶄新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忘我地工作。在那個非凡歲月,毗鄰博物館的天安門廣場,經常有數萬、數十萬的群眾集會,人潮洶湧不息,口號響徹雲霄,沈先生卻是十分平靜,默默地認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正是有這種順其自然的性格,沈先生對拔草、打掃廁所、陪鬥、審查等都能自如應付。
有研究沈從文先生的專家認為,沈先生的個性決定了他從事任何一種工作都會有成就。不難看出,順其自然是一種成功的性格模式,它不僅能使一個人適應各種環境,而且能在無法改變客觀條件的前提下,通過改變自己的主觀狀態來求得人生的發展。
著名藝術家韓美林曾經談起他的煉獄之苦,因為難以忍受饑餓,為了生存,韓美林在眾目睽睽之下吃掉了別人扔掉的、爬滿蒼蠅的5個包子皮。今天的人根本無法想象:在那個年月,韓美林一聽到碗響或“米”字就會本能的流口水,渾身發顫。
經過如此多的煉獄,韓美林挺過來了。他寫道:“20多年後的今天,這5個包子皮在我身上產生了多大能量?它成就了我多少事業?壯了我多少膽?它讓我成了一條頂天立地的好漢,它煉就了我一身錚錚鐵骨,它讓我悟出了人生最最深邃的活著的真理。我雖然沉入了這無邊的人生苦海,但卻摸到了做人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