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做大事,賺大錢”的誌向並沒什麼錯,有了這個誌向,你就可以不斷向前奮進。但說實話,社會上真能“做大事,賺大錢”的人並不多,更別說一踏入社會就想“做大事,賺大錢”了。如果真能如此,應該具備一些特別的條件:
(1)優越的家庭背景。如家有龐大的產業或企業,或是有一個有權有勢的父母。因為有這樣的父母,有這樣的背景,所以一踏入社會就可“做大事,賺大錢”。
(2)過人的才智。也就是說,你應是一塊天生“做大事,賺大錢”的材料!
(3)好的機遇。有過人才智的人需要機遇,有優越家庭背景的人也需要機遇,才能真正“做大事,賺大錢”!
因此,你應該問問自己:
(1)你的家庭背景如何呢?有沒有可能助你一臂之力?
(2)你的才智如何,是“上等”、“中等”還是“下等”?別人對你的評價又如何呢?
(3)你對自己的“機遇”有信心嗎?
實際上,很多成大事、賺大錢者並不是一走上社會就取得如此業績,很多大企業家就是從夥計當起,很多政治家是從小職員當起,很多將軍是從小兵當起,人們很少見到有人一走上社會就真正“做大事,賺大錢”的!所以,當你的條件隻是“普通”,又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時,那麼“先做小事,先賺小錢”絕對沒錯!你絕不能拿“機遇”賭,因為“機遇”是看不到抓不到,難以預測的!
那麼“先做小事,先賺小錢”有什麼好處呢?
“先做小事,先賺小錢”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在低風險的情況之下積累工作經驗,同時也可以借此了解自己的能力。當你做小事得心應手時,就可以做大一點的事。賺小錢既然沒問題,那麼賺大錢就不會太難!何況小錢賺久了,也可累積成“大錢”!
此外,“先做小事,先賺小錢”還可培養自己踏實的做事態度和金錢觀念,這對日後“做大事,賺大錢”以及一生都有莫大的助益!
你千萬別自大地認為你是個“做大事,賺大錢”的人,而不屑去做小事、賺小錢,你要知道,連小事也做不好,連小錢也不願意賺或賺不來的人,別人是不會相信你能做大事、賺大錢的!如果你抱著這種隻想“做大事,賺大錢”的心態去投資做生意,那麼失敗的可能性很高!
縱觀一些富人的成功之路,他們無不從小事做起,從小買賣做起,從小錢賺起。賺小錢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積小成大,積少成多,時間久了,小錢也會變大錢哪!
如果你想在商場中站穩腳跟,並且降低商業投資的風險,那麼我勸你要從“小事”、“小錢”開始起步,這是一種眼光高遠的表現,眼光高遠才能成大事。
5.於細微處見精神,無聲處響驚雷
做事會算計的人的成功總是杳無聲息的,他們並沒有幹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而隻是立足小事,關注細節,最後取得了成功。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其實並沒有多大差別,關鍵就在於你會不會“算計”。很多小事,一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隻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台灣首富王永慶就是從細節中找到成功機會的人。
王永慶小的時候,家裏很窮,讀不起書,隻好去做學徒。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麵。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再說經營方式,王永慶的米店因規模小、資金少,沒法做大宗買賣;而專門搞零售呢,那些地點好的老字號米店在經營批發的同時,也兼做零售,沒有人願意到他這一地角偏僻的米店買貨。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果不太好。
要想米店在市場上立足,就一定要尋找別的出路。經過仔細的思考,王永慶緊抓米的質量和銷售服務。
20世紀30年代的台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幹,然後脫粒,砂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裏麵。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序,用起來有很多不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但這一司空見慣的細節,卻是王永慶的突破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揀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提高米的質量效果顯著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用戶都是自己前來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當時年輕人整天忙於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隻能由老年人來承擔。王永慶注意到這一點,於是超出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一項創舉。即使是在今天,送貨上門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裏並根據需要放到相應的位置,就算完事。那麼,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顧客家裏。
王永慶給顧客送米,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擦幹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從而贏得了更多顧客。
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了解到,當地居民大多數家庭都以打工為生,生活並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薪日,就已經囊中羞澀。由於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的,要貨到收款,有時碰上顧客手頭緊,一時拿不出錢的,會弄得大家很尷尬。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永慶采取按時送米,不即時收錢,而是約定到發薪之日再上門收錢的辦法,極大地方便了顧客。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方法,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裏,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離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不遠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的一麵用來做鋪麵,裏間用作碾米廠。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台灣首富的事業。
事業發展壯大後,王永慶在管理企業時,同樣注重每一個細節。他的部屬深深為王永慶精通每一個細節所折服。當然也有不少人批評他“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勸他學一學美國的管理,拋開細節隻管大政策。針對這一批評,王永慶回答說:“我不僅做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點點滴滴的管理,如果我們對這些細枝末節進行研究,就會細分各操作動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將兩個人操作的工作量減為一個人,生產力會因此而提高一倍,甚至一個人兼顧兩部機器,這樣生產力就提高了四倍。”
一個人要開創事業,必須加強對細節的關注。一向以創新意識著稱的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經說過:“發展存在於企業的每一個細節之中。”那些做事隻顧大麵而不顧小節的人可能暫時在事業上領先,要想事業穩步發展,根深蒂固的話就必須要狠,也要注重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