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做事要講原則,算計切勿不擇手段1(1 / 3)

做事不能沒有原則。沒有了做事的原則,也就沒有了衡量對與錯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那麼,就很容易誤入歧途,因為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時時刻刻都要受到社會公認的法律和道德準則的約束,不可能遊離於規則之外。

1.算計不能拋棄誠實守信

我們要成為事業中的先鋒、領頭人,就要有過人之處,不但智慧上如此,胸襟上、品德上更要如此。隻有襟懷坦蕩、光明磊落的人才會以誠信為本,做一個正直的成功者。

一個不守誠信的人,是無法與其談論做事之道的。我們知道,以誠待人,是做人美德,千百年來正義之人所讚賞的誠信,已成為做人的準則之一。中國人把誠信立為處世之本,崇尚誠信。青年人,做人做事,也要講“誠信”二字,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在事業上用這種習慣來工作,方可適應人們的這種心態和做人美德,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魏晉時有個叫卓恕的人,為人篤信,從不食言。“信、智、勇”是人自立於社會的三個條件。誠信是擺在第一位的。“信”是一個會意字,“人、言”合體。《說文解字》把信和誠互為解釋,信即誠,誠即信。古時候的信息交流沒有別的方式,隻能憑人帶個口信,而傳遞口信之人必須以實相告,這就是誠或信的本義。“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這是中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交往過程中的立身處世之本。靠這樣一個道德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言行。這和西方的契約精神有所區別。而且“誠信”在法律化的前提下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而被推進,在人們相互的交往和所發生的關係中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往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一個有德行而對社會有責任心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誠信是做人的美德。與朋友交往要誠信。“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為官從政要“謹而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孔子說:“信近於義,言可複也。”一個做事做人均無信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因為人們均不齒於那些言而無信的人。所以,孔子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是離不開誠的,誠是信的基礎和保證,誠摯待人,就能嚴守信義。《莊子·盜蹠》上講有個青年叫尾生,與某女子相約於橋下,女子未來,大水突泄,這青年竟抱梁柱而死。

真理、正義和公平亦是誠信的原則和標準。如《管子》雲:“聖人之求事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故義則求之,不義則止;可則求之,不可則止……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則已,可則諾,不可則已。”朱熹也說,“人與人要約合義則言,不合義則不言。言義,則其言必可踐而行之矣”!這就是說“輕諾寡信則殆”。在動蕩的社會中,人心叵測,因而背信棄義的事也是經常發生。食言而肥的人,所在多有,又如張儀蘇秦的故事;又如春秋戰國的“盟誓”之風,其無信義可說是朝令夕改,一日三變。因此,“求事”、“要約”、“做人”,信與不信,當看合不合理、合不合義;不合理、義,就如孔子所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輕言寡信,如蒼梧澆娶妻而美,讓於其兄;尾生篤信,水至不去而死,這種不合理義的迂腐誠信,隻能是有害無益,連古人也已有非議,今人又何足取?在解決民族、國家、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生活等方麵的矛盾,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提高民族凝聚力,振興國家,安定社會,親睦家庭方麵誠信美德均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如周公恪守臣道,匡扶幼主,忠誠不渝,雖有流言,誠信不懼;齊桓公夾穀之會,許返魯地,信及諸侯,因而成就霸業;晉文公楚地得信,遵守諾言,退避三舍,成為千古美談;鄧訓、種世衡以誠信扶慰諸羌,諸葛亮鞠躬盡瘁,並七擒孟獲安撫南方,邊疆的穩定和民族的安居樂業均是由誠信取得的;陸抗、羊祜,互為敵國,而能以誠相待,各自保境安民;朱暉、範式、卓恕一諾必踐,不讓季布。至於曾子殺豬取信於6歲兒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對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和民族精神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些是人人傳頌的美德,也是青年人應該養成的習慣,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東西,並在自己的前進之路上運用起來,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相信這樣的青年人定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做這樣的人,首要的是敢於直言,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誇大,不縮小,不隱瞞自己的觀點。說空話,說假話,騙人,奉承話,是詭詐阿諛。這些都是與坦率直言相對立的,是為人所不齒,所厭惡的。

坦蕩磊落,本於正,本於誠。坦率誠直的準則是公正,而正直的保證亦是坦誠。隻有在公正忠誠基礎上的直言、爭鳴、勸諫,才能直而不狡,鳴而不詭,勸而不害,才能起到堅持真理,弘揚正義,抑不平,除邪惡,糾謬誤,去詭詐,匡扶正義的作用。否則,沒有標準,就會如孔子說的“直而無禮則狡”,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所適從的局麵。或者會借爭鳴而嘩眾取寵,假直言而互相攻訐,爭權奪利,則屬於做人的不坦白之處。

西方人常講: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中國人也是這樣,忠君在其次,為國為民才是真正的忠。“從道不從君”,做人做臣就要光明磊落。由於漢武帝脾氣不好,同時又是好大喜功而又喜歡征伐的人,所以大多數的臣子對他是極力討好,但有一位叫汲黯的大臣偏不這樣,被世人傳為佳話。

汲黯在武帝時官至右內史,列於九卿,屬於權臣。性情倔強耿直的汲黯容不得壞人壞事,所以往往是有話當麵說,不徇私情。當時,大將軍衛青的姐姐是皇後,汲黯見他時也不下拜。有人勸他:“大將軍這樣尊貴,你不可不拜。”汲黯就說:“就因為大將軍有一位見著他不下拜的客人,他便不尊貴了嗎?”讓勸他的人聽了也感到很難堪。武帝常常招集文學儒者,在一起說一些仁義道德的話。有一次朝會時,汲黯對武帝說:“你內心裏有那麼多滿足不了的欲望,口頭上卻說什麼要行仁義,像你這個樣子難道也想像唐、虞那樣使天下大治嗎?”這一番話弄得武帝不僅無話可說,而且連臉色都變了。在場的所有人不禁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幸而武帝沒說話。下朝後,武帝對身邊人說:“真厲害呀!汲黯這股子憨勁。”有人責備汲黯不該這樣做,他卻說:“天子設置公卿大臣輔佐他治理天下,難道是希望大家都唯唯諾諾,唯命是從,隻會阿諛奉承,把他往錯路上引嗎?我們這些人既已就其位,就應盡職盡責,如果人人明哲保身,國家會是個什麼樣子?”所以,連武帝也說:“古代有所謂社稷之臣,像汲黯這樣子的大約也就差不多了。”

在中國古代,為了維護真理,堅持正義,保證國家社稷的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顧個人安危而敢於犯顏抗爭者不在少數,如比幹、伍員、朱雲、張綱、陳蕃、魏征、寇準、包拯、海瑞、左光鬥、顧憲成等。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傳承者,他們所有的光明磊落,襟懷坦蕩,敢於直言代表了民族的精神要求,同時亦體現了民族精神剛直不阿的本質屬性。

曆史上的先人們為青年人做出了榜樣,我們不能丟棄這樣的美好品質,所以要養成誠信的習慣,坦蕩做人,在追求理想和事業的道路上襟懷坦蕩,做事光明磊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自己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

2.自私的算計,隻能是算來算去算自己

隻顧自己,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尤其是在金錢和財物上特別吝嗇、貪婪;自己的東西無論如何不會給別人,而又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東西。這樣的人很難取得成功,其行為還會令人生厭。

1844年,法國醫生湯爾奇見到有人吸了“笑氣”猛地跌倒在地上而毫無知覺,感到十分驚奇。第二天,他就吸入“笑氣”,讓別人給他拔牙,結果很成功。經過多次試驗,1854年1月,湯爾奇在萊克星頓一家醫院裏公開表演無痛麻醉拔牙手術。但是,由於麻醉不足,病人大喊疼痛,表演失敗了,湯爾奇被指責為騙子,並被趕出了醫院。但是,了解他全部過程的青年助手希傑仍然對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他便向化學博士克利斯請教,克利斯建議他用乙醚試一試。希傑受到啟發,結果大獲成功。消息很快傳遍了世界各地。從此,乙醚成了各個醫院手術室裏不可缺少的藥品。

不久,法國國會決定撥出10萬美元,獎勵這一轟動世界的發明,然而,巨款資金和顯赫的聲譽馬上在3個發明人中掀起了軒然大波。3個人都向法院提出了訴訟,聲稱自己才是麻醉劑的發明人,應得此專項獎。官司多年未了,彼此都煩惱不堪。最後,希傑因狂怒跌倒而死;克利斯成了至死未愈的精神病人;湯爾奇精神崩潰後在巴黎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