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做事要講原則,算計切勿不擇手段1(2 / 3)

麻醉劑發明者的悲劇告訴我們:原來一個純潔的向往和美好的動機,當沾上名利的色彩時,再加上人的自私習慣,對人的毀滅將會是多麼的無情和殘酷。

正因為人的自私、不道德的貪欲,才使社會更加功利、貪婪,而有類似出售病死豬肉給人吃的情況,不能不給我們留下些思考。

“母豬長得越肥,就越喜歡在泥沼裏打滾;公牛長得越肥,就越勇敢地朝屠夫走去……”

有一個蜜餞工廠老板的小兒子,到工廠去玩,女工看到可愛的小男孩,就順手拿了三顆蜜餞給他吃。不料,卻被老板看到,老板氣急敗壞地跑了過來,很生氣地打了兒子一巴掌,說:“死囝仔,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要吃蜜餞,隻能吃我們家裏媽媽親手做的,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隻見小兒子眼淚滴了下來,他哪裏知道,爸爸工廠裏做的蜜餞,自己人不能吃,因為添加了什麼色素、防腐劑,或不夠衛生……

可是,為什麼人會這麼自私呢?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道德”可分為“自律性道德”和“他律性道德”。一個人隻要不違反法律,“賣些稍微肮髒的蜜餞”、“故意不立刻醫好病人”或“偷偷地弄鬆手表中的小零件”,都沒人知道,也不會被處以重罰,所以,隻要能賺錢就可以——這就是“他律性道德”,比較自我中心主義,並著重現實價值。

相反地,“自律性道德”就有比較高標準的自我要求,例如,對客戶必須絕對誠實,不能唯利是圖,一定要童叟無欺。

以前,北京有一家餐館,以專門賣兔肉馳名,客人們都慕名而來,等著吃香噴噴的兔肉。

有一天,一桌客人叫了一大盤兔肉,大家都爭相搶食。可是其中一個對兔肉頗有研究的客人,吃了幾口後,覺得這個兔肉的味道不太對勁,就把餐廳老板叫了過來,請教他:“請問,這是兔子肉嗎?”

“是的,這是咱們這兒地道的兔子肉。”老板客氣地說。

“可是,怎麼吃起來,味道有點酸酸的,好像是馬肉的味道?”客人質疑。

“嗯……這個嘛……先生,不瞞您說,最近兔肉缺貨,所以是加了一點馬肉沒錯!”老板笑著回答。

“加了一點?”客人又吃了一口,皺著臉說:“我看,恐怕不隻‘一點’吧!味道差很多呢!”

“對不起,是多加了一些,先生!”老板不好意思地說。

“那到底是加了多少馬肉呢?”

“一半一半啦!大概是一匹馬,配上一隻兔子啦!”老板說。

從小,我們就聽到“奸商”這個名詞,老師也說過“無奸不成商”,所以大家對於商人,都有不太好的刻板印象。例如,哄抬物價、以假亂真、標價不實等。

人是自私的,總會有私欲,但卻不能不道德。

所以,俄國作家克雷洛夫說:“不要把痰吐在井裏,哪天你口渴的時候,也要到井邊來喝水的。”

那麼怎樣才能糾正自私自利的習慣呢?我們提供的建議是:

首先樹立正確的物質觀念。與別人相處的時候,不要斤斤計較,老想著自己,要多為別人著想,有好東西,習慣與別人分享。

其次,不搞“特殊”待遇。不要有與眾不同的心理。盡量避免搞特殊待遇,這樣可避免自己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工作單位中,盡量與同事保持一致,不要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樣子。

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懂得感激,要向別人道謝。看見行動不便的人時,不要嘲笑,而應主動上前幫忙,讓別人感到快樂,也從中體會助人的樂趣。

3.算計要合理,不要傷害他人的自尊

傷人自尊心是做事大忌,在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尤其要注意維護別人的自尊,給足他人麵子。這樣,也等於是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俗話說:“樹要皮,人要臉。”所謂“臉”,就是人的自尊。人如果沒有自尊,那便無藥可救了。沒有自尊的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失去的,一種是叫人給毀傷的。對前一種人,他人可做的努力或許很少,但後一種情況,的確要千萬注意。不少人的自尊心恰恰是被他人給毀傷的。

有些人由於工作上能力較差,時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給人添麻煩,於是每個單位都想將他調走,似乎又沒有地方肯接納他。有的領導便會對人說:“他要是能調走,我磕頭都來不及呢!”這種話便是傷人自尊心的。

事實上,即使是在工作場所中被視為無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與自尊心。他或許看似低能,卻在某一方麵潛藏著特長;也許,他一無所長,但他卻也因此比別人更勤奮賣力。偌大個單位,總該有適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應對他抱嫌棄的態度。

有的人本身並不低能,但因為做錯了事,也會引得某些人說出傷人自尊心的話來。比如:“你是什麼東西?你以為我不知道你的老底嗎?”或者說:“你這種家夥,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種話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懶,就是引起大吵大鬧。

調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強的人,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會盡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後於人。明智的人要保護他人的自尊心,還要想方設法加強他人的自尊心。比如,注重禮貌,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個人與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適當的褒獎,讓他們有榮譽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毀傷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屬於局部的,就是說,被害者的自尊心並未完全失去,他還能感覺到自己受了傷害,這樣他就必然記住傷害他的人,對之產生反感、厭憎乃至仇恨。

如果這個人是他的領導的話,他要麼積極地謀劃調離本單位,要麼,便采取“不合作主義”。隻要是你說的話,你下的指示,他都不會盡心盡力、甘心情願地去辦。這樣,怎麼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類是全部的,就是說,被害者已經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覺不到什麼叫自尊心受傷害。他自暴自棄,自甘墮落,什麼汙七八糟的事都幹。到頭來,他本人是毀了,工作必然也大受影響。

4.勇於認錯,也是算計的原則

古語有雲:“前車之鑒,後車之覆”,做錯了事一定要勇於承認錯誤,切忌“諱疾忌醫”,這也是做事會算計的一大原則,也隻有這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

每個人都會犯錯,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一到自己的身上,很多人就會犯嘀咕:難道要我承認我不如別人?於是很多時候,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障礙,因為每個人都堅持自己是對的,而觀點有時確實是對立的,於是留下了埋怨、不滿和爭執,甚至影響業務往來。這在實際生活中已是屢見不鮮的例子。下麵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它告訴人們,有時候不堅持自己的意見,反而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克洛裏是紐約泰勒木材公司的推銷員,他承認,多年來他總是能指出那些脾氣大的木材檢驗人員的錯誤,他也贏得了辭論,可是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那些檢驗員,”克洛裏說,“和棒球裁判一樣,一旦裁決下去,絕不肯再改。”

克洛裏看出,他雖在口舌上獲勝,卻使公司損失了成千上萬的金錢,因此,他決定改變技巧,不再抬杠了。他自述了改變後的效果:

有一天早上,我辦公室的電話響了,一位較早、憤怒的主顧在電話那頭抱怨我們運去的一車木材完全不合乎他們的規格。他的公司已經下令停止卸貨,請我們立刻安排把木材搬回去。在木材卸下1/4車後,他們的木材檢驗員報告說,55%不合規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拒絕接受。

我立刻動身到對方的工廠去。途中,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一般在那種情況下,我會以我的工作經驗和知識,引用木材的初級規格,來說服對方的檢驗員,那批木材符合標準。然而,我又想,還是把學到的做人處世原則運用一番看看。

我到了工廠,發現科主任和檢驗員悶悶不樂,一副等著抬杠吵架的姿態。我們走到卸貨的卡車前,我要求他們繼續卸貨,讓我看看情形如何。我請檢驗員繼續把不合格的木料挑出來,把合格的放到另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