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他進行了一會兒,我才知道,原來他的檢查太嚴格,而且也把檢驗規則弄錯了。那批木料是白鬆,雖然我知道那位檢驗員對硬木的知識很豐富,但檢驗白鬆卻不夠格,經驗也不多。白鬆碰巧是我內行的,但我要對檢驗員評定白鬆的方式提出反對意見嗎?不行。我繼續觀看,慢慢地開始問他某些木料不合乎標準的理由何在。我一點也沒有暗示他檢查錯了。我強調,我請教他,隻是希望以後送貨時,能確實滿足他們公司的要求。
以一種非常友好而合作的語氣請教他,並且堅持要他把不滿意的部分挑出來,這使他高興起來,於是我們之間的劍拔弩張的氣氛開始鬆弛了。偶爾我小心地提醒幾句,讓他自己覺得有些不能接受的木料可能是合乎規格的,也使他覺得他們的價格隻能要求這種貨色。但是,我非常小心,不讓他認為我有意難為他。
漸漸地,他的整個態度改觀了。最後他坦白承認,他對有關檢驗白鬆木的經驗不多,並且向我詢問車上搬下來的白鬆板的問題。我就對他解釋為什麼那些白鬆板都合乎檢驗規格。而且仍然堅持,如果他還認為不合用,我們不要他收下。他終於到了每挑出一塊不合用的木材,就有罪惡感的地步。最後他看出,錯誤是在他們自己沒有明確指出他們所需要的是多好的等級。
最後的結果是,他重新把卸下的木料檢驗一遍,全部接受,於是我們收到一張全額支票。
單以這件事來說,運用一點小技巧,以及盡量遏止自己點出別人的錯誤,就讓公司獲得了一大筆金錢,而我們所獲得的客戶的信任,則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
“最大的失敗,就是永不言敗。”不願麵對失敗與不肯承認失敗同樣糟糕,其實,若能把失敗當成人生必修的功課,你會發現,大部分的失敗都會給你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沒有人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大多是一些痛苦的經驗,甚至讓你的人生受到重創。不過,一生順利未曾嚐過失敗滋味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隻是程度輕重的差別而已。
所有人幾乎都是“談失敗色變”。然而,若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出現錯誤其實是一種必要的過程,而且也是必要的投資。數學家習慣稱失敗為“或然率”,科學家則稱之為“實驗”,如果沒有前麵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哪裏有後麵所謂的“成功”。
就做事的結果來看,絕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成功。然而,全世界著名的快遞公司DHL創辦人之一的利奇先生,卻偏好雇用有失敗經驗的員工。
利奇在麵試一些新進人員時,總是會刻意詢問對方過去是否有失敗的例子,如果對方回答“不曾失敗過”,利奇反而會認為對方是在說謊,就是不願意冒險嚐試挑戰。利奇說:“失敗是人之常情,而且我深信他是成功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成功都是由於失敗的累積而產生的。”利奇深信,人不犯點錯,就永遠不會有機會,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在成功中學到的多得多。
另一家被譽為全美最具有革新製度的3M公司,也非常鼓勵員工冒險,隻要有任何新的創意都可以嚐試。雖然其中有很多經過試驗之後幾乎都沒有結果,失敗的發生率是預料中的60%,但是,3M公司卻視此為讓員工不斷嚐試與學習的最佳機會。3M堅持的理由很簡單,失敗可以幫助人再思考、再判斷與重新修正計劃,而且經驗顯示,通常重新修改過的意見會比原來的更好。
美國人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發現在所有百萬企業家中平均有3.75次破產的紀錄,而絕大多數世界頂尖一流的選手,失敗的次數毫不比成功的次數“遜色”。
其實,失敗並不可恥,不失敗才是反常,重要的是麵對失敗的態度,是能反敗為勝,還是就此一蹶不振?傑出的企業領導者,絕不會因為失敗而懷憂喪誌,而是回過頭來分析、改正,並從中發掘重生的契機。
5.天大的承諾不要輕易出口
有了承諾,就應該努力做到,千萬不要亂開“空頭支票”,不然不僅傷害了對方,還會毀壞自己的聲譽,使你在社會上難有立足之處。
“你的承諾和欠別人的一樣重要。”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當你要承諾別人某一件事情時,你一定要三思而行。
因為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不會心存希望,更不會毫無價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會有失望的慘痛。相反,你若承諾,無疑在他心裏播種下希望,此時,他可能拒絕外界的其他誘惑,一心指望你的承諾能得以兌現,結果你很可能毀滅他已經製訂的美好計劃,或者使他延誤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一旦你給他的希望落空,那將是扼殺了他的希望。
並且如此一來,你的形象就會大跌,別人因你不能信守承諾而不相信你了,別人也不再願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
做事會算計的人都很注意承諾。他不會輕易去承諾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會輕易承諾。
而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諾的分寸,他們的承諾很輕率,不給自己留下絲毫的餘地,結果使許下的諾言不能實現。
某高校一個係主任,向本係的青年教師許諾說,要讓他們中三分之二的人評上中級職稱。但當他向學校申報時,出了問題,學校不能給他那麼多的名額。他據理力爭,跑得腿酸,說得口幹,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他又不願意把情況告訴係裏的教師,隻對他們說:“放心,放心,我既然答應了,一定會做到。”
最後,職稱評定情況公布了,眾人大失所望,把他罵得一文不值。甚至有人當麵指著他說:“主任,我的中級職稱呢?你答應的呀!”
而校領導也批評他是“本位主義”。從此,他既在係裏信譽掃地,也在校領導跟前失去了好感。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不要輕率許諾,許諾時不要斬釘截鐵地拍胸脯,應留一定的餘地。當然,這種留有餘地不是給自己不作努力尋找理由。自己必須竭盡全力去實現諾言。
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你原來可以輕鬆地做到的事可能會因為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而有了一定的難度。如果你輕易承諾下來,會給自己以後的行動增加困難,對方因為你現在的承諾而導致將來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辦的事,也不要輕易承諾,不然一旦遇上某種變故,讓本來能辦成的事沒能辦成,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眼裏就成了一個言而無信的偽君子。
給人承諾時,不要把話說得太滿,以為天下沒有辦不成的事,那很容易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那麼該怎樣承諾才會不失分寸呢?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承諾方式和方法。以下三種方法可資借鑒:
(1)對把握性不大的事兒,可采取彈性的承諾
如果你對情況把握不大,就應該把話說靈活一些,使之有伸縮的餘地。例如,使用“盡力而為”、“盡最大努力”、“盡可能”等有較大靈活性的字眼。這種承諾能給自己留一定的回旋餘地。
(2)對時間跨度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緩性承諾
有些事情,當時的情況認準了,可是由於時間長了,情況會發生變化。那麼,在你承諾中可以采用延緩時間的辦法,即把實現承諾結果的時間說長一點,給自己留下為實現承諾創造條件的餘地。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給自己加薪,老板可以這麼說:“要是年終結算,公司經濟效益好,公司可以給你晉升一級工資。”用“年終結算”一語表示實現承諾時間的延緩,顯得既留有餘地,又合情合理。
(3)對不是自己所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應采取隱含前提條件的承諾
如果你所作的承諾,不能自己單獨完成,還要求別人幫忙,那麼你在承諾中可帶一定的限製。
比如:你承諾幫朋友辦理家屬落戶的問題,這涉及公安部門和國家有關政策,你不妨這樣說更恰當一點:“如果以後公安部門辦理農轉非戶口,而且你的條件又符合有關政策,我一定幫忙。”這裏就用“公安部門辦理”、“符合有關政策”等對承諾的內容作了必要的限製,既見自己的誠意,又話語靈活,具有分寸,還向對方暗示了自己的難處(也要求別人),真是一石三鳥。
做事應當講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諾不可隨意為之,信口開河。做事會算計者事先會充分地估計客觀條件,盡可能不做那些沒有把握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