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法雲久,秋高初一來。
廚供菰白美①,池蘸水紅開②。
橋畔逢遊衲,雲邊數過桅③。
同遊恨歸早④,珍重約尋梅⑤。
【題解】
此詩作於寧宗嘉泰三年(1203)秋天,陸遊79歲,在山陰法雲寺。法雲寺所在魯墟,距詩人三山別業約六裏,為七世祖陸忻遷居山陰之地,六世祖陸郇、五世祖陸仁昭、高祖陸軫、曾祖陸畦曾生活於此,故詩人不時往訪,留下不少詩作。寺在浙東古運河之西,詩人除了描寫清幽寧靜的境界,還表現了跟僧人的相遇,其“數過桅”、“約尋梅”等舉止,足見詩人最後一次離開臨安,回到故鄉後的情思。
【注釋】
①菰白:即茭白,可作蔬菜。《本草綱目·草部八》:“江南人呼菰為茭,以其根交結也。”②水紅:即水葒,葒草,蓼科植物,夏秋開花,供觀賞,果可入藥。③“橋畔”兩句,意謂路遇橋畔的遊腳僧,一起數雲邊的桅杆。桅(wéi):豎立於船舶甲板上的長杆。此處指代船隻。衲(nù),僧人衣服常用許多小布補綴而成,用以指代僧人。④恨歸早:為過早歸去而遺憾。⑤“珍重”句:意謂在珍重聲中約定冬春之際一道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