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①,烽火照高台②。悲歌擊築③,憑高酹酒④,此興悠哉⑤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⑥。灞橋煙柳⑦,曲江池館⑧,應待人來⑨!
【題解】
高興亭,在陝西省南鄭縣。《詩稿》卷五十四《重九無菊有感》自注:“高興亭在南鄭子城西北,正對南山。”南山,終南山,橫亙陝西省南部,主峰在長安市西南。《詩稿》卷五《觀長安城圖》:“許國雖堅鬢已斑,山南經歲望南山。”
此詞作於孝宗乾道八年(1172)七月,陸遊48歲,在南鄭軍幕。陸遊於三月到達南鄭前線,認為可以實現“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宿願,興奮異常。七月十六日晚,皓月當空,與四川宣撫使幕友登上高興亭,北望終南山,悲歌酹酒,思緒萬千,並異想天開地將滿腔熱情流注到角聲、烽火、明月、南山、灞橋、曲江、池館中去,在豪興勃發中填下此詞。
【注釋】
①邊城:指南鄭。宋金和議規定西以大散關為界,故稱南鄭為邊城。角聲:軍中的號角聲。角,古代軍中一種樂器,用以指揮軍中行動。②“烽火”句:《詩稿》卷十三《辛醜正月三日雪》自注:“予從戎日,嚐大雪中登興元(即南鄭)城上高興亭,待平安火至。”又卷三十七《感舊》自注:“平安火自南山來,至山南城下。”③悲歌擊築:《史記·刺客列傳》:“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築(zhù),古弦樂器,形似箏,頸細而肩圓,有十三弦,下設柱。④酹(lèi)酒:將酒灑在地上作祭。⑤悠:深長。⑥特地:特意。⑦灞橋:在陝西省西安城東灞水上,唐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⑧曲江:在陝西省西安城東南,唐玄宗開元年間疏鑿,煙水明媚,花卉環周,為長安遊覽勝地。《文集》卷十四《東樓集序》:“北遊山南,憑高望鄠、萬年諸山,思一醉曲江、漠陂之間,其勢無由,往往悲歌流涕。”池館:池上的樓台館閣。⑨應待人來:等待南宋軍隊的收複。《宋史·陸遊傳》:“王炎宣撫川陝,辟為幹辦公事。遊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詩稿》卷三《山南行》:“國家四紀失中原,師出江淮未易吞。會看金鼓從天下,卻用關中作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