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學者陸遊概說(4)(3 / 3)

作為藏書家,陸遊藏書、讀書之餘,還留下不少題跋文字。他在所作藏書題跋中追述自己的家世淵源。他為高祖《修心鑒》作跋雲:“初,公生七年,家貧未就學,忽自作詩,有神仙語,觀者驚焉。晚自號朝隱子,嚐退朝,見異人行空中,足去地三尺許。邀與俱歸,則古仙人嵩山棲真施先生肩吾也。因受煉丹辟穀之術,屍解而去。然其術秘不傳,今惟此書尚存。某既刻版傳世,並以《七歲吟》及自讚附卷末,庶幾篤誌方外之士讀之,有所發焉,亦公之遺意也。”(《跋修心鑒》,《文集》卷二十六)陸遊非常珍惜家族先輩的著書、藏書及抄書,每每在題跋中詳述其來曆。《先左丞使遼語錄》雲:“右先楚公《使遼錄》一卷,三十八伯父手書。伯父自幼被疾,以左手書,然筆力清健如此。平生凡抄書至數十百卷雲。”(《文集》卷二十七)《跋家藏造化權輿》雲:“右《造化權輿》六卷,楚公舊藏,有九伯父大觀中題字。淳熙壬寅,得之故第廢紙中,用別本讎校,而闕其不可知者。兩本俱通者,亦具疏其下。六月四日,山陰陸某謹記。後十有四年慶元元年八月十二日重校,凡三日而畢,時年七十一。”(《文集》卷二十七)《跋資暇集》雲:“吾家舊有此本,先左丞所藏,書字簡樸,疑其來久矣。首曰‘隴西李匡文濟翁編’,‘匡’字猶成文也。久已淪墜。忽尤延之寄刻本來,為之愴然。”(《文集》卷二十八)《跋四三叔父文集》雲:“先楚公捐館時,叔父未成童,已從章貢黃先生安時學喪禮,覆講無小差,蓋天資精敏如此。謹附書於遺文之後,以示後人。”(《文集》卷二十九)《先楚公奏檢》雲:“舊有海陵時錄白元本,巨編大字,有先左丞親書更定處,今不複存。此本紹興中先少師命筆史傳錄者。”(《文集》卷三十一)《跋祠部集》雲:“祠部叔祖詩文至多,今皆不傳。此小集,得之書肆,蓋石氏所藏也。”(《文集》卷三十一)《跋世父大夫詩稿》雲:“世父大夫公自幼得末疾,以左手作字,性喜抄書,嚐抄王岐公《華陽集》百卷,筆筆無倦意。豈特其書可貴重哉,亦可見其為人矣。”(《文集》卷三十)《跋蘇氏易傳》雲:“此本,先君宣和中入蜀時所得也。方禁蘇氏學,故謂之毗陵先生雲。”(《文集》卷二十八)陸遊重視圖書的修補、裝訂。遇殘壞書籍,往往手加裝輯,題跋中亦多述及,《跋尹耘師書劉隨州集》雲:“傭書人韓文持束紙支頭而睡,偶取視之,劉隨州集也。乃以百錢易之,手加裝褫。”(《文集》卷二十六)隨處留意,竟有偶得,親手裝褫,愛惜有加。《跋陶靖節文集》雲:“張績季長學士自遂寧寄此集來,道中失調護,前後皆有壞處,遂去之,而存其偶全者。末有年譜辨正,別輯為編雲。”(《文集》卷三十)在《跋曆代陵名》中,陸遊批評刻書不校的時弊,雲:“近世士大夫所至,喜刻書版,而略不校讎,錯本書散滿天下,更誤學者,不如不刻之愈也。可以一歎。”(《文集》卷二十六)陸遊對所藏書籍往往詳加考訂,辨偽指謬。《跋唐禦覽詩》雲:“右《唐禦覽詩》一卷,凡三十人,二百八十九首,元和學士令狐楚所集也。按盧綸墓碑雲:‘元和中,章武皇帝命侍臣采詩,第名家得三百一十篇。公之章句奏禦者居十之一。’今《禦覽》所載綸詩正三十二篇,所謂居十之一者也。據此,則《禦覽》為唐舊書不疑。然碑雲三百一十篇,而此才二百八十九首,蓋散逸多矣。”(《文集》卷二十六)確定該本為唐舊書。《跋後山居士詩話》雲:“《談叢》《詩話》皆可疑,《談叢》尚恐少時所作,《詩話》決非也。意者後山嚐有《詩話》而亡之,妄人竊其名為此書耳。”(《文集》卷二十六)《跋坐忘論》雲:“此一篇劉虛穀刻石在廬山。以予觀之,司馬子微所著八篇,今昔賢達之所共傳,後學豈容置疑於其間。此一篇雖日簡略,詳其義味,安得與八篇為比。兼既謂出於子微,乃複指八篇為道士趙堅所著,則堅乃子微以前人。所著書淵奧如此,道書仙傳,豈無姓名,此尤可驗其妄。予故書其後,以祛觀者之惑。”(《文集》卷二十八)從陸遊的藏書題跋中,可以看出他的閱讀興趣和藏書特點。陸遊自幼年起就對讀詩有著特殊的愛好,且終其一生不衰。他作有《跋岑嘉州詩集》、《跋淵明集》、《跋西昆酬唱集》、《跋溫庭筠詩集》、《跋東坡詩草》、《跋半山集》、《跋林和靖詩集》、《跋孟浩然詩集》等文,可見陸遊收藏了大量的詩集。

陸遊還喜讀《易》,他在《跋蒲郎中易老解》中敘易學源流,說:“《易》學自漢以後寢微,自晉以後與《老子》並行,其說愈高,愈非《易》之舊。宋興,有酸棗先生以《易》名家。同時,種豹林亦開門傳授,傳至邵康節,遂大行於時。然康節欲以授伊川程先生,乃拒弗受,而伊川每稱胡安定、王荊公《易傳》,以為今學者所宜讀,惟此二家。王公乃自毀其說,以為不足傳,著論悔之。《易》之難知如此。夜讀蜀蒲公《易傳》《老子解》,喟然歎曰:‘公於《易》與《老子》,蓋各自立說,跡若與晉諸人同而實異也。’書以遺其族孫申仲,試以予言請問,信何如也?”(《文集》卷二十九)《跋潛虛》亦論述學易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