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七章 《周易》與人體生命科學(一)(1 / 3)

當今,最令人困惑的科學便是生命科學。然而三千年前的《易經》已經蘊藏著一把打開人體生命科學的鑰匙。為什麼?因為生命運動是陰陽的運動,《易經》的“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是最早的生命起源論斷。易理是宇宙陰陽運動規律的最高概括。因此,以《易經》為首,《黃帝內經》為輔的醫易科學是生命科學的最高理論指導。

第一節 生命的緣起

生命,這一充滿了無限活力的現象,是多麼的神聖,然而又是神秘難測的。生命究竟是怎樣產生的?至今這一奧秘還尚待揭開!

根據《易經》劃時代的陰陽理論:“一陰一陽之謂道”,表明宇宙萬物皆陰陽所成,無論廣袤無際的宏觀世界或無限細小的微觀領域,皆無不是由陰性物質和陽性物質所組成。

那麼,生命之源呢?生命究竟是如何緣起的?我國三千多年前的《周易》已經發現了生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產物。

一部《易經》又可以說是一部生命科學的導源。“易”為“”,即日、月。日為陽、月為陰,“易”即日、月運動的象征。一部《易經》即是陰陽運動規律的總結。日、月象征宇宙運動,宇宙運動產生氣化,氣化產生生命。所以生命之源,源於宇宙陰陽運動,生命在於運動,這是《易經》生命科學的最高理論導源。

《易經》又進一步指出: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易·係辭》)

《易經》這一著名論斷表明生命緣起於陰陽的交合。最早的陰陽又是什麼?《周易》提出是氤氳之氣,所謂氤氳之氣是最原始的陰陽元氣。

陰陽元氣從何而來?《周易》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即由於宇宙天體的運動,產生陰陽的消長轉化,從而產生陰陽氣化,氣化產生生命。所謂“天地交感,萬物化醇”(《易·係辭》)。

上述《周易》的陰陽理論既是宇宙萬物發生的理論,也是生命起源的光輝理論。太極圖包含著《周易》的生命起源理論,其陰陽合抱可以說就是生命起源的高度濃縮。所謂“陰陽合德,剛柔有體”。

由於太極圖是陰陽相互作用的征象,所以也是生命起源的標誌。太極陰陽消長,代表著生命過程的生長化收藏過程。因此,如何順應太極陰陽養生及抗衰老,是生命科學中的重大問題。

在生命的起源上,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即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即是陰生陽,還是陽生陰的問題。當然應該先有蛋,因為相對而言,雞為陽、陽主動,蛋為陰、陰主靜,陰是物質基礎,陽生於陰,所以應該先有蛋後有雞,也即先有陰、後有陽。這就表明陰是萬物形成之母。其實這一問題河圖生成數早已作了解答,河圖的正北方是“1”和坎水相應,水為陰,因此“1”是陰數之母,所以水是最重要的陰性物質,生命的全部過程皆離不開水。也即先有陰靜,後有陽動。正南方是“2”和離火相應,離為火、為日,故火為陽,“2”是陽數之祖。故陰陽合德產生氣化,氣化產生生命。

河圖生成數又是生命之數,象征著萬物的生長化收藏過程。中央“五”數代表地,地為萬化之源,各成數之所以要和“五”相結合,就是因為突出地氣在生物、生命過程中的重大作用。生命不但離不開天氣,更不能離開地氣。萬物,包括人,要茁壯的成長就必須立足於地氣。地氣是生命的根底。

中國古人養生即十分重視地氣,現代人隻重視天氣、陽氣而忽視地氣,經常與大地隔絕是錯誤的,必須重新估價地氣、陰氣在攝生長壽中的重大意義。(關於河圖洛書與生命科學,詳見本書第三十七章 《周易》宇宙發生律及其啟示第二節及第六十七章 《周易》與人體生命科學,第五節 河圖洛書與人體生命科學等)

《周易》的生命之源與《黃帝內經》、《道德經》是一致的(詳見本書第七十七章 《周易》與遺傳生命科學,第二—五節 及第三十七章 《周易》宇宙發生律及其啟示,第四節 生命的起源)。

《老子》的生命起源是“有生於無”及“道生一”的觀點,如: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二十五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 )

有,指有形;無,指無形。即陰陽未判之前的渾沌無極前期。渾沌無極相當於最微小的“有”,即“道生一”的“一”階段。因此,有生於“無”的“無”,又相當於“道生一”的“道”。但由於《老子》對“道”的闡述,陷入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道路,所以使萬物的起源也落入虛無。如:

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 )

此文意即《老子》認為作為萬物之母的“道”是先天地生,獨立不變的造物主。

《莊子》則把《老子》客觀唯心主義的生命觀推向了主觀唯心主義,即以其絕對相對主義的“齊物論”把生死等同化,取消了生死的質的區別。如提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齊物論》)

莊子的妻子死了,眾人皆落淚,獨莊子鼓盆而歌,足見其生死等同的觀念。由此,決定了莊子的逍遙達生觀。也影響了道家修煉成仙的觀念。所以修煉成仙是道家重要的生命觀。

莊子的觀點也並非不可取。死,也是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有生必有死,所以沒有必要對死有太多的恐懼。但如何讓死來得更晚一點,來得更合乎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則又是必要的。

總之,生和死是一對矛盾著的統一體,死是不可避免的,正確對待死,延緩衰老死亡的到來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內容。

佛家的生命觀是否認死亡,信仰生死輪回,認為圓寂既是生命的終點,又是生命的起點,修來世是佛家重要的生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