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鄒(新排序70)(1 / 1)

拚音:zōu

繁體:鄒

鄒氏來源

1.出自姒姓。這種說法稱鄒氏為越王勾踐之後。

2.出自子姓。稱鄒氏為商紂王微子啟的後代。公元前11世紀周平公把商的周圍地區封給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於商丘,其後三朝采食於鄒邑,其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鄒”為姓。所以稱之為山東鄒氏。

3.出自曹姓,以國家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上古時有邾婁國為狹所建,戰國時魯穆功改邾婁國為鄒國。後來鄒國被楚國所滅後有鄒氏,亦為山東鄒氏。

4.為蚩尤之後。據《拾遺》所載,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後遷其民至鄒屠,根據地名命名為鄒屠氏。

鄒氏遷徙分布

氏早期主要在其發源地即今山東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有一支遷至範陽,發展成為望族。

西漢以後,範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鄒坊,成為較強的一支。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令,在當地安家,其後裔有一支遷到雍州。

西晉有新野人鄒湛以才學知名,在朝廷做了國子祭酒、少府,其子孫有一支遷到衡州。東晉十六國時,由於戰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的一部分隨之渡江,定居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唐初,陳政、陳元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攜一部分鄒氏隨從同往,後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因避戰亂,自今安徽遷入福建,其子孫繁衍分居於邵武等縣。

北宋有鄒異,長樂人,元佑中舉經明行修,這說明北宋時已有鄒鄒氏居於廣東。南宋時期,有泰寧人鄒應龍任初權參加政事,他的子孫散居閩、粵,還有遷到廣西樂平的。現在台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氏華僑,主要是從廣東、福建遷去的。

鄒氏曆史名人

鄒忌:鄒氏家族在戰國時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遊說齊威王,被任為宰相。他曾勸說齊威王納諫,導致齊國實力加強。

鄒應龍:明朝陝西長安人。嘉靖進士。曾上書揭發嚴篙父子,言辭激烈,因此被罷。嘉慶時任雲南巡撫。萬曆年間因得罪東廠太監馮保被罷免,後病死。

鄒守益:明學者,字謙之,號東郭。安福人。官至南京國子祭酒。師從王守仁,強調“縝獨”、“戒懼”。著作有《東郭集》。

鄒元標:明江西吉水人,萬曆進士。剛作官的時候因得罪張居正而被貶,於是潛心研究理學。張死後,他又出來作官,以敢言著稱,母死後居家講學三十年,為東林黨首領之一。與趙南顯、顧憲成號為三君。後為魏忠賢所忌,被迫辭官而歸。著有《願學家》。

鄒亮:明代學者,共詩文,為景泰十才子之一。喜藏書,著有《鳴柯》等書。

鄒伯奇:清代科學家,字特夫,廣東南海人。精通天文、曆法、算術。把數學應用於實際,總結我國關於幾何學方麵的經驗,寫成比較完整的幾何學著作《格術補》。用數學方法表述了反光鏡、透鏡等的成像規律以及關於眼鏡、望遠鏡、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的基本原理。另外還著有《赤道星圖黃道星圖》等。

鄒氏起名規則

1.鄒(Zou),最好不用聲母是zh、c、s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z聲母、ou韻母或陰平調的字。

2.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鄒”字的同音字“走”的“走路”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

3.起名示例:鄒佩罡、鄒詠十、鄒雨屹、鄒詠考、鄒昀紡、鄒詠見、鄒佳峻、鄒雯婕、鄒雨配、鄒欣娣、鄒佩紡、鄒雨娜、鄒昱、鄒佳汝、鄒佩玷、鄒詠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