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9章 邵(1 / 1)

拚音:shào

繁體:邵

邵氏來源

邵氏的姓源較為純正,主要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隻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曆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邵氏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邵姓活動在河南、山東地區,到了秦漢,邵姓已擴散到江蘇、安徽。到兩晉南北朝時邵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江西,北邊到達河北。唐朝時期,中原邵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廣東。清初邵姓進入台灣。

邵氏曆史名人

邵信臣:九江壽春人。著名東漢大臣。曾曆任零陵、南陽太守。在南陽任職期間,曾利用水泉興修水利工程,組織民眾開溝築壩數十處。他與杜詩一前一後,在南陽都有惠政。時人稱之為“邵父杜母”,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愛。

邵謁:廣東韶州翁源人。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邵煥:宋代淳安(今屬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賦《春雨》詩,立就,時年十歲。後又命作《睡宮娥》詩,為時人所傳誦。

邵雍:人稱百源先生,範陽(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學家。字堯夫,諡康節。一生不仕,工詩,多為閑適之作。精研周易,創立象數之學。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

邵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