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英國1812年-1870年)

《雙城記》是以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曆史小說,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聯結起來,敘述曼內特醫生一家充滿了愛與冒險的遭遇,中間穿插了貴族的殘暴、人民的憤怒、審判間諜等等。狄更斯用他的生花妙筆寫來,曆曆如在眼前。尤其寫到對人生感到絕望的青年律師卡爾頓,最後發揮“愛即犧牲”的精神,代人受刑的經過,給予讀者難忘的感觸。

——《雙城記》譯者

19世紀是英國小說走向成熟與繁榮的時期,當時的英國小說不僅取代了詩歌和戲劇在文壇獨占鼇頭,而且已經成為歐洲文化景觀中璀璨的一頁。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英國小說在他的筆下達到了燦爛輝煌的高峰。他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而著稱。他在道德寓言、流浪漢小說、個人成長小說、曆史小說乃至當時少有人涉及的懸念小說等廣泛的藝術領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不僅內容豐富、深刻,而且以其藝術上的創新對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雙城記》是狄更斯後期創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以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全書結構嚴謹,情節錯綜複雜,真實傳達了大革命時期的恐怖,也對於“集體意誌”加諸自由的戕害有著深刻的體認。這部作品是狄更斯諸多鴻篇巨製中最短、最精練,然而故事情節最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小說。

英國文學批評家、曆史學家湯瑪士·卡萊爾的《法國革命》是狄更斯寫《雙城記》的重要參考書。書裏引用了一份在攻陷巴士底獄後從牢房中發現的秘藏手稿,作者是個叫格瑞·德默裏的囚徒。其中有一段說:“若是大人為了上帝和最神聖的三位一體的緣故而給我安慰,把我親愛的妻子的下落告訴了我——哪怕隻是用一張卡片寫上她的名字、通知我她還活著——那也是我所能得到的最大安慰,我也要永遠祝福大人的偉大。”這一段話雖不多,卻以其冤苦扣人心弦。這個可憐的人顯然是叫人秘密囚禁了,否則為什麼連他妻子的消息也不告訴他?可他卻還要“永遠祝福大人的偉大”,可見威脅著德默裏的那位大人有多麼大的權勢!

這個情節恰好是《雙城記》的核心情節。一個被人秘密囚禁10年的囚徒在獄中含血帶淚寫出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並要求向仇人清算,而十多年後這封控訴書恰好控訴了自己無辜的女婿。圍繞這個情節,作者寫出了一個涵蓋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雲的波瀾壯闊的故事。這就是《雙城記》。

1859年問世的《雙城記》以風起雲湧的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直接反映了革命前後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表現了作者對待暴力革命的矛盾態度。無論從反映作家思想的發展,概括社會生活的廣度、深度,還是從表現生活的藝術技巧來看,都是狄更斯後期創作中首屈一指的傑作。

1775年12月的一個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輕醫生曼內特散步時,突然被埃佛瑞蒙德侯爵兄弟強迫出診。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個發狂的絕色農婦和一個身受劍傷的少年飲恨而死的慘狀,並獲悉侯爵兄弟為了片刻淫樂殺害他們全家的內情。他拒絕侯爵兄弟的重金賄賂,寫信向朝廷告發。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醫生被關進巴士底獄,從此與世隔絕,杳無音訊。兩年後,妻子傷心過度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西被好友羅瑞醫生接到倫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絲的撫養下長大成人。

後來,曼內特醫生獲釋。這位精神失常的白發老人被巴黎聖安東尼區的一名酒販、他舊日的仆人德伐日收留。這時,女兒露西找到了父親,專程接他去英國居住。旅途上,他們邂逅了法國青年查爾斯·達爾內,受到他的細心照料。

原來達爾內就是埃佛瑞蒙德侯爵的兒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惡,毅然放棄財產的繼承權和貴族的姓氏,移居倫敦,當了一名法語教師。在與曼內特父女的交往中,他深深地愛上了美麗善良的露西。為了女兒的幸福,曼內特決定埋葬過去,欣然同意了他們的婚事。

在法國,達爾內的父母相繼去世,叔父埃佛瑞蒙德侯爵繼續為所欲為。他放縱自己的馬車瘋狂飛駛,若無其事地軋死了一個農民的孩子,終於被孩子的父親持刀殺死。法國的土地上,一場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德伐日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動的聯絡點。達爾內的妻子不停地把貴族的暴行和聯絡的事項編織成不同的花紋,記錄在圍巾上,渴望複仇。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終於襲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昔日的貴族一個個被推上斷頭台。遠在倫敦的達爾內為了營救家中的老管事,冒險回國,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獄。曼內特父女聞訊後星夜趕到。曼內特醫生出庭作證,使達爾內回到妻子身邊。可是短短幾小時後,達爾內再次被逮捕。在法庭上,德伐日宣讀了當年醫生在獄中寫下的血書——向蒼天和大地控告埃佛瑞蒙德家族的最後一個人!法庭當庭宣判:判處達爾內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