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一直暗暗愛慕露西的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來到巴黎。他買通獄卒,混進了監獄。他的麵貌和達爾內十分相似,於是頂替了昏迷中的達爾內,把他替換出了監獄。曼內特父女早已準備就緒,帶上達爾內立即出發,一行人順利地離開法國。

德伐日太太在達爾內被判決後,又到曼內特醫生的住所搜捕露西和她的幼女,在與普洛絲的爭鬥中,因為槍支走火而斃命。而卡爾頓安詳地走向斷頭台,從容獻身。

小說以真實而又形象的描繪告訴我們:革命是必然的,是正義的。而這種結論的得出緣於作者對當時法國社會的深刻刻畫和對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生動描述。作為現實主義的曆史小說,該書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占有著獨特的位置,它集中而全麵地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發展過程,同時它又具有巨大而又神奇的概括能力。《雙城記》在反映社會曆史現實的廣度和深度上是其他同類描寫法國革命的小說無法比擬的。

狄更斯《雙城記》賞析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複研讀英國曆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由於千百種原因——如收成不好、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把已經緊張的局麵最後一次加緊、海外戰爭的失利、國內偶發事件等——變成那次從未見過的一場可怕的大火。”可見,《雙城記》這部曆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曆史經驗為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鍾;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埃佛瑞蒙德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德伐日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德伐日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於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後很讚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一步深入時,就筆鋒一轉,把她貶斥為一個冷酷、凶狠、狹隘的複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露西和小露西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後,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曼內特父女、達爾內、勞雷和卡爾登等。曼內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達爾內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和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一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一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和妻子的露西。在愛的紐帶的維係下,他們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設想的一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