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悲劇的誕生(2)(2 / 3)

另外,尼采的酒神精神與他後來極力強調的權力意誌是相通的。這種非理性的本能衝動如果成為人生活的主宰,勢必會導致一個極端。這一點引起許多人的注意。無論如何,人的單向度發展總是危險的。但在這裏我想指出的一點是,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是把日神與酒神這兩種精神並提的。希臘的悲劇精神是這二者結合的產物。雖然尼采更重視酒神精神,但這是他反理性主義主導思想的需要,而且他也曾論述過日神與酒神兩種精神在個體意識中必須按照嚴格的相互比例組合,遵循一定的法則才能達到悲劇精神的作用,使人得到藝術的超越。至於尼采這種學說所帶來的負麵影響,我想那已遠離了他本來的願望與目的。總之,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是藝術的。他把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生命本身中的基本力量都看成藝術狀態,由此極力主張希臘的悲劇精神,幻想悲劇之再生,以其拯救現代人的心靈。(劉春梅)

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於德國東部呂采恩鎮附近的勒肯村。他父親曾任普魯士王國四位公主的教師並處於普魯士國王的庇護之下。幼年的尼采受到父親的喜愛,可不幸的是在尼采4歲時,父親死於腦軟化症。數月後,兩歲的弟弟又夭折。親人的接連死亡,使這天性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麵,鑄就了他的憂鬱內向的性格。第二年,尼采全家遷居瑙姆堡,投奔祖母和兩位姑母。在瑙姆堡,他讀完了小學和文科中學。在學校裏,他顯得孤僻和不合群,但他異常珍惜友誼,擇友的趣味很高。他有兩個知心好友:威廉·平德爾和古斯塔夫·克魯格。他與前者常常討論詩,互相交換詩作;與後者討論音樂、演奏樂曲,或共同傾聽克魯格的父親——一位精通音樂、與門德爾鬆交往甚篤的樂師——彈琴,沉浸在德國古典音樂的旋律中。

尼采1864年,20歲的尼采進入波恩大學,開始研究語言學和神學,但他很快便開始厭倦神學了。尼采不願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等人的論文。他是一個詩人,要激情、直覺和具有神秘色彩的東西,不能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而且他在修養和氣質上太像一個貴族,他從沒想過要過安寧而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可能對一般人有節製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而在這段時期,尼采對基督教的信仰越發遠離了,尼采拋棄了宗教問題的約束,對於權威便愈富於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