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Freud(奧地利1856~1939)

直到最近,我還隻能理解您(弗洛伊德)的思路中的思辨力量,以及這一思想給這個時代的世界觀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據我判斷,隻有用壓抑理論才能對它們做出解釋。我很高興自己遇到了這些例證。因為,當一個偉大而且美麗的構想與現實相吻合的時候,它總是令人愉快的。

——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

弗洛伊德是20世紀世界名人中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20世紀20年代,他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就在世界上產生了影響。他因此成為心理學領域的新學派——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人類行為學方麵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頗有爭議的觀點。他還為治療行為方麵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體係。他的學說觸及了傳統心理學較為忽視的潛意識,擴大了心理學研究領域,加深了心理學研究的層次,以至他的學說在文學、醫學、哲學等方麵都引起了巨大反響。

20世紀是人類生活變幻最為劇烈的時代,然而,在最初的時刻,剛剛進入新世紀的世界依舊沉浸在一種舒緩、寧靜的生活中。天空中沒有飛機的轟鳴,都市裏也沒有汽車的喧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20世紀人類的生活會有多大改變。在轔轔的馬車聲中,人類享受著最後的寧靜。然而,這種寧靜很快就被打破了。1900年,一本書遭到了人們最為猛烈的批評,人們帶著鄙夷的神情、用近乎刻薄的語言談論著它和它的作者,盡管該書在出版後的最初幾年裏隻售出了幾百本。這就是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和他的《夢的解析》麵臨的最初命運。

弗洛伊德公開承認,他的思想“肯定使人們厭惡”,但他仍然自信地堅持:《夢的解析》一書有“精神分析和每個研究者必須接受的觀點並從中尋求其訓練手段的最可靠的基礎”。

《夢的解析》之所以廣受非議,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更多地將目光集中於書中關於“性”的論述上。《夢的解析》著重探討了“性”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的影響,無疑觸及了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俄狄浦斯情結”這樣的結論,顯然為當時的社會道德所無法容忍。然而,有人評價說,盡管在弗洛伊德之前,潛意識問題就已若隱若現地在一些作品中流露,但隻有弗洛伊德證明了潛意識確實存在。弗洛伊德對20世紀人類的焦慮和夢魘從人性上進行了探討,他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成為20世紀最流行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是哲學上法蘭克福學派“批評理論”的重要淵源。

《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對夢的材料、來源、本質、功能、象征性、解析法等問題作了係統的闡述。他認為夢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其動機在於某種願望,其內容在於願望的達成。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的潛意識層次的“原欲”(Libido)是夢的願望的核心和夢形成的根本動因,因此,泛性論是其關於夢的理論的突出特點。《夢的解析》就是釋夢者調動夢者的“自由聯想”、輔之以自己對夢的象征的知識,由夢的“顯意”推知“隱念”的過程。《夢的解析》剛出版時受到了學術界的冷遇,10年以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在弗洛伊德生前就再版了8次,曾被人譽為他“最偉大的著作,大大推進了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全部著作中,該書地位僅次於他的《精神分析引論》,是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的必讀文獻之一。

《夢的解析》1900年初版,全書分7個章節,共26萬餘字。夢是什麼?人類自從對萬物的性質產生了興趣,就一直對夢的奧秘大惑不解。自遠古以來,夢就一直是人們在努力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雖然自古至今都對夢很重視,多少個世紀以來曾有過無數種解釋夢的起因和意義的理論,但是有關夢的奧秘迄今尚未被充分揭示,夢仍然是一個神秘之謎,它吸引著心理學家們去不斷探索。本書的最大特點是以簡單明了的實例介紹了夢分析、夢解釋的入門方法,對夢產生的可能原因、途徑及根源所在,識破夢背後的象征性欲求、表現或指示等作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