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遺產

假如弗洛伊德再版他的心理療法巨著《釋夢》(《夢的解析》),其新版書名很可能是《性、謊言和錄像帶》。三個主題中的每一個都包含了弗洛伊德的一個釋夢方式。雖然弗洛伊德有時讓人難以理解,但他論夢的著作卻是我們現在通往夢中語言的必由之路。甚至那些已經背離了這條道路另辟蹊徑的人,對他的著作也都肅然起敬。

性。要理解弗洛伊德,就得首先理解他認為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整體。他的最佳命題就是我們人人都是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統一體。這三部分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我們內心首先表現出來的是本我,這是我們天生的性格,隨著時間的推移,自我和超我才發展起來。

這個本我一心想滿足你最基本的欲望,不帶任何猶豫或羞愧,這種追求受享樂原則的製約。換言之,本我說:“眼下讓我感到更舒適的,就是我最想要的。”觀察一個小孩的行動就能證實這一理論。小孩子有吃的,待在媽媽身邊,有個舒適的環境就會乖乖的,這就是小孩子所受的驅動。人從一天天長大到會解決問題這一現實是由這種追求享樂的原則來解釋的。

就性的發展變化而論,是本我在起作用。因為性是人類的最強烈的樂趣之一,所以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論是,在大多數特定的環境中,性都是人類最重要的驅動力。弗洛伊德並沒有把性局限於生殖器的體驗,而是把一切產生樂趣的事物都囊括進一個包羅萬象的性欲觀。衡量一切體驗和感情相互作用的基礎,是看其能否推動我們靠近或遠離滿足我們的享樂需求。

舉例來說,一個男人結婚之後獲得了做菜和使用吸塵器的訣竅,這就是本我行為如何影響自我的弗洛伊德式說明。要得到樂趣,這個男人就想討妻子的歡心,讓妻子歡心就包括做家務,他做家務越多,得到的樂趣也就越多。天長日久甚至做家務本身也變成一種樂趣,什麼時候做家務,什麼時候就產生樂趣。

因為我們不能變成僅僅由性驅動的人,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論說,還得有別的東西同我們一起成長,以製約或抑製本我。(有人教給男人這一法則嗎?)這就是他自稱為自我的那部分性格。性格的這一麵規範本我,辦法是識別什麼是恰當的相互作用,什麼是不恰當的相互作用,所謂相互作用,不是指同別人發生的人際間的精神活動,就是指你自己頭腦中發生的內心精神活動。自我的任務就是接受本我對它的教導,並對本我所言進行規範,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益。

然而,自我需要幫助來約束狂野的本我,於是就有了超我來幫助它。這個超我就是我們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禮儀意識賴以形成的基礎,自我約束和社會禮儀既包括了文雅的事情也包括了犯忌的事情,有悖文雅的事隻有在教養人群中做不得。

本我和超我經常處於衝突之中,自我就成了和事佬。當本我說:“一切都要,多多益善”時,超我說:“謹慎為佳,克製方顯英雄本色。”自我對這一衝突的調停就成了意識自我,本我和超我就形成了潛意識的兩極,自我就介於它們之間,所以具有強烈自我的人往往被看作是“恪守中庸之道”的人。

謊言。弗洛伊德總是說自我和超我是最缺乏坦誠的,本我最坦誠,卻被它們壓抑了。壓抑本我的技術是對本我實行雙向攻擊。首先聲明本我一無是處。超我常常打定主意大聲說“不”!第二個攻擊較微妙些,自我說本我也許並不全錯,它之所以錯是由於一些未知因素,如果我們改變或排除了這些未知因素,本我就會變得正確。

弗洛伊德似乎把性格堪稱一場權力大爭鬥,在爭鬥過程中卑鄙的伎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性格的一方需要用來抵消另外兩方的一切都是正確的。說到底愛情和戰爭是不擇手段的。性也如此。這些就變成了我們的神經官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