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健康的人們能使本我、自我和超我完美地結合,為的是讓三者中任何一方都能和其他兩方和睦相處,有福同享。最不健康的人們就不能使三者帶著和諧的意識結合起來,所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與其他兩方和睦相處或共享樂趣。這就是“謊言”變得重要的根源。性格中最需要補償的一麵,往往試圖在睡夢狀態中操縱其他兩個方麵,在潛意識中實現在清醒狀態無法實現的目的。這樣一來,夢的含義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錄像帶。弗洛伊德總愛在某種程度上把大腦比作一塊海綿。他認為最早的童年經曆都被記錄下來,保存在記憶中,為的是解釋日後生活中的事件。在弗洛伊德看來,一個夢就是經過改編的童年的一幕,使之演化為成年的體驗。
如果童年是個理想的烏托邦,這就不會有問題。極少數夢才會使人心神不安,而大多數的夢都會有愉快的結局。然而,“錄像帶”把一切都記錄在上麵。包括我們兒童時代的一些最怪誕的欲望和焦慮。這些怪誕的欲望和焦慮就包括了弗洛伊德最著名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學說(即對父母中異性一方的浪漫眷戀)、閹割焦慮、肛欲期、口唇期和許多其他前青春期的傷痛,這些傷痛造成了人們的該為與欲為之間的衝突。
且聽弗洛伊德自己是怎麼說的:“做夢就是向做夢者初始狀態回歸的典型,是童年的複蘇,也是製約童年的本能衝突的複蘇的典型,還是可以利用的表達方式的複蘇的典型……夢保存的思維遺跡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所及。”弗洛伊德把夢看作對我們人生初始狀態的回憶,也是要實現我們的欲望和願望的最真實的自我。這樣一來,在你思考弗洛伊德的主要釋夢原理時就不會感到奇怪了。(戴維·C·洛夫)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維亞州弗賴堡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他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再加上一個猶太字所羅門,但是17歲那年,改為西各蒙德。弗洛伊德3歲時全家遷居維也納。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的前妻生的兩個孩子比西格蒙德大20歲左右,他們沒有去維也納,而是移居到英國的曼徹斯特。西格蒙德是他父親與後妻生的長子,下麵還有2個弟弟和5個妹妹。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是在極度貧困中度過的。但是,貧困並沒有使弗洛伊德放棄對知識的渴望。在10歲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裏接受教育的。弗洛伊德從學會讀書的時候起,就對學習曆史和文學很感興趣。對曆史的崇高精神的深刻了解,使他從小就能比他的同輩更敏銳地揭示事物的症結所在。在弗洛伊德的家庭生活中,弗洛佛德的這種異乎尋常的眼光,使他的父母都不得不由衷地感到欣慰。弗洛伊德家庭裏經常召開“家庭會議”。在這些會上,弗洛伊德往往發表令人信服的意見,以致連他的父母也不得不放棄自己原來的意見,而采納弗洛伊德的意見。
弗洛伊德(1856~1939)當弗洛伊德9歲的時候,由於具備了過人的智力,加上平時的努力自修,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中學入學考試,比標準的中學入學年齡提早了一年。弗洛伊德在中學時期非常勤奮地學習。他總有強烈的求知欲,總在孜孜不倦地看書。他不僅認真地學好所有的功課,而且喜歡看課外讀物。他從來不感到讀書是負擔。看書和思索成了他的生活中的大部分內容。他也經常同自己的同學討論問題,探討書中的真理。有時還為此發生激烈的爭吵。他所鑽研的讀物包括曆史、文學、地理、數學、物理、外國語言等各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