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Russell(英國1872~1970)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不但處處顯示出以流暢筆調所流露的羅素分析哲學的典雅風格,同時,也克服了傳統哲學史艱澀、抽象的“學院式”通病,在敘述西方哲學發展曆程及其基本哲學範疇的時候,能夠超越哲學本身的界限而同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曆史條件緊密結合。
——浙江大學教授李雍和
在20世紀結束的時候,回顧過去100年來學術思想的變化,有兩個人物顯得特別突出。一個人物是愛因斯坦,另一個人物便是羅素。
羅素一生兼有學者和社會活動家的雙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義為終生職誌。作為20世紀廣為人知、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羅素是一位在很多方麵都作出過傑出貢獻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位改變了西方哲學進程的哲學家,是他首先把邏輯分析技術應用到哲學問題上來,從而開創了20世紀英語國家中占主流地位的分析哲學。同時,他又是一位卓有建樹的數理邏輯學家。他在這一領域所做的開拓性工作推動了20世紀數理邏輯的空前發展,促進後來計算機的生成和廣泛應用。除了這些專門的學術成就之外,他還寫過許多通俗性的書和文章,討論廣大普通讀者所關心的政治、社會、倫理、宗教、教育、婚姻等問題。羅素不僅看問題眼光犀利、分析透徹,而且文筆流暢明白,總是以淺顯的文字講出新穎獨到的見解。他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其學術活動還涉及物理學、曆史、文學、宗教、政治和教育等多方麵。他那部有名的《西方哲學史》,自1945年初版以來一直是一部暢銷書,在出版當年就連續榮登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的首位達兩周之久。以後基本上每4年修訂一次,至今已再版10餘次,但仍然供不應求。《西方哲學史》不僅是羅素本人哲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大多數人了解西方哲學的首選讀物,是西方整個社會文化傳統的一部理論結晶。
在羅素身上,最為可貴之處還在於他不是學院派的書齋式學者,而是一個足跡遍及世界各國、關心人類前途、為了人類幸福和生存進行不懈奮鬥的社會活動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就曾因反對戰爭而被起訴和解職,又因在戰時發表反美言論而被關進監獄,但是他並未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和平主張,晚年又大力號召人們反對核戰爭並譴責越南戰爭。這些都說明他是一貫的和平主義者,顯示出一個以天下事為己任的仁人誌士的形象。追溯往事,回到羅素經曆過的那個已經逝去、然而離我們還不太遙遠的時代,他所特有的這種精神品質正是最值得我們細心領會和吸取的。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現代數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與評論家伯特蘭·羅素的一部講述西方哲學史的主要著作,出版於1945年。本書和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是對我國西方哲學史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兩部名著。它全麵考察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0世紀中葉西方哲學思潮的發展曆程。羅素將哲學看做某種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基於對哲學的這種理解,他認為西方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受到來自科學和宗教兩方麵的影響,並據此把西方哲學發展史劃分為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和近代哲學三個時期,揭示了在哲學的發展曆程中,科學與宗教、社會團結和個人自由是如何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並與哲學交互作用的。全書共分為三卷,上冊包括卷一《古代哲學》與卷二《天主教哲學》,下冊則收錄卷三《近代哲學》。
在世界哲學理論寶庫中,由名家撰寫的《西方哲學史》不止一部,而羅素的這部著作卻頗具特色。羅素是現代西方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但與大多數分析哲學家不同的是,他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對哲學及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廣泛的興趣,並在許多方麵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還非常關心人類的現狀和前途。他在他的多方麵的理論和現實的探討中表現出一個大智者的哲學智慧,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是它所論述的主題:哲學不是卓越的個人所做的獨立的思考,而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人們生活的環境在決定他們的哲學上起著很大的作用,然而反過來他們的哲學又在決定他們的環境上起著很大的作用。”社會環境和以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生都有很大的影響。作者把哲學家既看做果,也視為因,認為他們既可能是他們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製度的結果,也可能是塑造後來時代的政治製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他在本書中,總是試圖把每一個哲學家看做是時代的產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全書在討論哲學派別和哲學家時,往往並不看其學術地位,而是按照其對西方哲學發展的影響來決定詳略,進行取舍。它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係中講述西方哲學發展的曆史,而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展,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展。例如,為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鳩魯派的哲學,本書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希臘化時代的社會曆史情況;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經院哲學的產生和發展,本書介紹了公元5~15世紀基督教發展的知識。另外,羅素主張在哲學史中要插入一些純粹社會史性質的篇章,因為在他看來,不這樣做就很難理解某一時期的哲學思潮,因而書中對一般曆史的敘述也比同類著作做得要多。盡管此書上、下兩卷約80萬字,但作者學識淵博,又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因此書中文字優美流暢,注釋旁征博引,讀起來並無枯燥晦澀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