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Heidegger(德國1889~1976)
20世紀20年代早期,海德格爾的創造所產生的巨大力量,似乎席卷了從一戰中歸來或剛剛開始其學業的一代學生,因而隨著海德格爾的出現,似乎發生了與傳統學院哲學的徹底決裂。這個決裂比它在海德格爾自己的思想中被表達要早得多。它像是向未知領域的一個新的突破,提出了某種全然不同於基督教的西方世界中所有正統和異端運動的東西。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
西方的哲學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曾經給西方人和他們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多的益處。但它從近代以來不斷受到嚴重的挑戰,在批判西方傳統哲學的有識之士中,海德格爾是最為有力的一個。
海德格爾之所以傾心於哲學,最初是由於中學裏的一位老師送了他一本書,這本書是布倫坦諾寫的,名為《亞裏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種意義》。“存在”一向是西方哲學中討論最深的那些問題的重要範疇,那麼“存在”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曆史上沒有人講清過,一般的人想不清就不會再去煩惱自己。然而,海德格爾居然抓住這個問題不肯放。為此,他廣泛地閱讀哲學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學養。在讀大學的時候,他讀到了胡塞爾的《邏輯研究》,他是抱著搞清“存在”的意義問題讀胡塞爾的這部書的,因為,他從雜誌上了解到胡塞爾是布倫坦諾的學生,他想,也許這本書會幫助他解決“存在”的意義問題。可是,他後來承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實際上並沒有讀懂它。所幸胡塞爾來到弗賴堡大學擔任哲學係主任,這正是海德格爾留校任教的地方。在胡塞爾的輔導下,他學會了現象學的“看”的方法。他運用這個方法打開了哲學的新天地,挖出了作為哲學範疇的“存在”的根子,說明了“存在”的多種意義的原因。通過對“存在”的意義的探索,他揭示了傳統哲學自以為是第一哲學的“存在論”其實稱不上是最深的哲學追問,最深的追問在於對人的生存狀態的追問中。這樣他就改變了傳統哲學以追求所謂客觀真理為目的的方向,而把人的問題當做是哲學最深、最核心的問題了。發表於1927年的《存在與時間》,就是他的這種新哲學觀的最初、最係統的表述,他也因此而一夜成名。
不論在何種處境,海德格爾都沒有停止筆耕。人們說到某人這種表現時,常常是讚揚其為人類作貢獻而不辭辛勞,而不會想到他們也要為稻粱而謀。海德格爾就曾為了能在山裏蓋一幢小木屋而出賣了自己《存在與時間》一書的手稿。在海德格爾死後,有一個專門委員會來搜集、整理、出版他的著作,我們看到整理出來的目錄有65卷,還有大量的文稿在整理中。《存在與時間》就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部。
海德格爾哲學繼承使用的現象學方法主要有兩點:第一,隻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複,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隻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海德格爾叫這種方法為“麵對事情本身”,或者叫排斥任何間接的中介而直接把握事情本身。第二,現象學的還原、建構和解構,也就是研究存在的起點、通道和過程。哲學起源於驚疑,海德格爾驚疑於幾千年存在的被遮蔽,發現了研究存在的起點所在,從而寫下了《存在與時間》,改寫了西方的哲學史。通過《存在與時間》來說明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方法。
《存在與時間》的結構與內容:(1)存在不是最普遍類概念,但是最普遍的概念又是最晦暗的概念;存在不能用存在者來定義,但存在與存在者是有關的,其中此在與存在最切近;存在不是自明的概念,但當我們問“存在”是什麼時,我們已經有了平均的含糊的存在之領會。(2)我們可以從存在者身上逼問出它的存在來,在我們所說的東西存在與如是而存在中,在實在、現成性、持存、有效性、此在中,在“有”中,都有著存在,而這一切隻有通過此在這一存在者的存在的體悟才能夠把握。(3)此在是一種存在者,這個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與這個存在本身發生交涉,對存在的領會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規定,此在在存在論層次上存在,此在總是從它的生存來領會自己本身。(4)此在從“世界”方麵來領會本己的存在,對“世界”的領會從存在論上反照到對此在的解釋之上;此在以時間性領會著存在的此在的存在,並從這一時間性出發解說時間之為存在之領會的視野,此在總是它的過去,但此在的存在向來是從它的將來方麵“演曆”的,此在當下就是而且在一定範圍之內總是從這種此在解釋中領會自己,這種領會開展著它的各種可能性並調整著這些可能性。此在的生存論分析:(1)此在在世界中演曆,此在不是當下的東西,它是出離自身而獲其本身的存在,即此在在世界中是我的存在;此在在世界中,世界演曆著此在的存在;世界是此在的時間性綿延,此在在世界之中,世界正是此在的時間性。此在在世界中分為三個環節:(a)世界及世之存在者;(b)在之中;(c)存在在世界中的在者。(2)此在的在的澄明狀態,此在的被拋狀態。此在的非本真的現身情態:畏或憂思;此在本身的本己能在的生存論意義上的存在:領悟;領悟把此在之在向著此在的“為何之故”加以籌劃。領悟之構成:解釋及陳述。此在沉淪的基本樣式:閑談、好奇、兩可。(3)此在的存在:畏的在世展開煩及虛無,麵向死的存在,死亡是此在本身向來不得不承擔下來的存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