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研究哲學的方法可以說與胡塞爾幾無二致,所以,胡塞爾曾高興地說:“現象學,海德格爾和我而已。”盡管後來很多人認為此時海德格爾已與胡塞爾的哲學思想不同,但是海德格爾研究哲學的方法、基本思路、大體框架、研究領域還基本是他老師的,隻是將他老師的方法用到了研究存在上去了。
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史上的巨著,海德格爾的這部《存在與時間》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不僅影響了此後多種重要哲學流派和重要哲學家,而且在文學批評、社會學、神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學等多種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海德格爾對於日常語言中的“是”或“存在著”的意旨提出詰問,並重新提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作者力圖喚醒對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的重新領悟。把“存在”問題梳理清楚,而初步目標就是對“時間”進行闡釋,表明任何一種存在之理解都必須以時間為其視野。
“在”的澄明
古今中外都有人從宇宙抽象出理的世界。各科學都在此一理的世界中自劃範圍,並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門外。不斷有人鑽研理學,摸索宇宙,則不但各科界限打破,連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門外的門限也把不住。於是乎“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就是說,既可說又不可說。理的世界皆可說,理的世界之外皆不可說,但還在宇宙(天地)之內。被隔在門外的這個人也還在天地之內。
這個人是誰?無論他是誰,隻消他是一個有名有姓的衣冠動物,他就是一個在者,那麼他就還在門檻之內,各科學就可以解答他的一切問題。
要找到門檻外的這個人,除非找到的不是他的在者,而是他的在。但是隻有誰自己在,誰就體會到自己的在;旁人的在是誰也抓不到的。所以抓住在的總是自己。這自己就是我,我就是我自己。宇宙天地之大,我自己隻有一個,這才是真正的我,其他各處各人說的我都隻能算武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