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Sartre(法國1905~1980)
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思潮曾風靡歐美,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存在與虛無》的發表標誌著薩特獨特的哲學大廈的建成,他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觀點都已包容在這部著作中。這是一部具有原創價值的著作,與1960年發表的《辯證理性批判》一起組成薩特哲學體係的兩大柱石。
——《西方哲學史》
薩特是法國20世紀聲譽最高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但是薩特沒有接受,理由是他從不接受官方的獎項)。他是戰後法國知識界的一麵旗幟,法國人稱他是“法國的伏爾泰”。他享有“世紀偉人”、“20世紀人類的良心”的盛譽,有人說他是“當代最鐵麵無私的見證人之一”。他的學說對法國及整個歐美的思想文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薩特一生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學著作、政治評論和文學作品。我們永遠都會記得他說過的那充滿智慧的箴言:“他人即是地獄”、“存在先於本質”。今天我們重拾這段回憶,不僅是在祭奠一位人類思想上的巨人,更是在思考我們自己的存在。
在政治上,薩特傾向進步與革命,屬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左翼。他以一個資本主義反叛者的姿態出現,積極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現實。然而他又不偏向蘇聯,而是試圖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對共產主義國家的瘡疤他毫不留情。與此同時,他又熱情地支持當時的民族解放運動,表現出了真誠的人道主義進步傾向。他卓爾不群,特立獨行,希望用自己的影響去影響和改變這個世界。
作為哲學家,薩特以其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奠定了自己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體係。他畢生的努力都在肯定人的價值,探索這陌生世界裏人類的出路和歸宿。他主張人道主義思想,認為自由是個人存在的基礎,自由是人的一切,是人的本質屬性,否定了人的自由,也就否定了人本身的存在。在他的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他說:“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根本原則是“我們關心著人”。他認為哲學應該以研究“人的生存問題”為根本目的。“人”始終是薩特哲學研究的焦點。因此,他的存在主義哲學也稱“人學”。
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出版於1943年,它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知識界對現實的一種關注、介入的態度。雖然幾十年過去了,歲月的長河中對於這本書及它的作者,有讚賞也有指責、有崇拜也有懷疑,但它在人類思想的曆史上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書一問世就很快在知識界名聲大振。德桑第僅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就讀完了這本磚頭一樣的厚書。法國著名哲學家讓·華爾發表了題為《論一個問題的虛無》的文章。後來的著名電影製片人阿斯退克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存在與虛無》的書評,文中充滿對《存在與虛無》的作者的無限敬仰,可說是對這本書的第一聲歡呼。
《存在與虛無》分為四大卷:第一卷論述虛無的問題,第二卷論述自為的存在,第三卷論述為他,第四卷論述擁有、作為和存在。除此之外,前有導言,後有結論。《存在與虛無》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範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後麵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的存在與自在即與處境的具體關係,從而論證了人的自由,並且最終以現象學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這也是“現象學本體論”的落腳點。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導言),薩特明確了他對存在思考的起點即現象。薩特所依據的現象是純粹現象學意義上的現象,是對意識的顯現,是脫離了“存在”和“本質”的二元對立的現象。薩特進而區分了“存在的現象”和“現象的存在”。他認為隻有存在的現象才是本體的,“存在的現象”隻有在顯現時才存在,而“現象的存在”則是未被揭示的存在,“現象的存在”不能還原為“存在的現象”。這表明薩特還是承認有一個脫離人的意識之外的存在。
接下來在四卷中,薩特首先以他的現象學的認識論去進行本體論的探索。通過對意識的“否定的基礎”的探索,薩特首先對存在進行質疑。這樣的質疑說明我們是被虛無包圍著。實際上是虛無而非存在在製約著我們。他又把存在分為“自為”和“自在”兩種。“自在的存在”中並不包含否定,但隻要和意識發生關係,那就確立了一個否定的也就是非存在的基礎。而虛無就是提問的最初的條件,為了提問,就必須有否定的可能,能夠說“不”的必要條件就是:非存在永遠在我們之中和我們之外出現,就是虛無糾纏著存在。
在此基礎上薩特著手討論“自為的存在”的問題。薩特從自為的直接結構、時間性、超越性三個方麵來論述“自為的存在”。在薩特看來,“自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相反,它是指人的意識的存在,它是以對“自在的存在”的內在否定來規定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