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哲學不隻是慰藉(5)(3 / 3)

蘇格拉底的思想發生根本轉折,大約是在四十歲上下的時候。他在申辯中談到了轉折的緣由。有一回,他少年時代的朋友凱勒豐去德爾斐神廟求神諭,問是否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智慧,神諭答複說沒有。他聞訊大驚,認為不可能,為了反駁神諭,訪問了雅典城內以智慧著稱的人,包括政客、詩人、手工藝人。結果發現,這些人都憑借自己的專長而自以為是,不知道自己實際上很無知。於是他明白了:同樣是無知,他們以不知為知,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在這一點上我的確比他們智慧。由此進一步悟到,神諭的意思其實是說:真正的智慧是屬於神的,人的智慧微不足道,在人之中,唯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才是智慧的。從此以後,他便出沒於公共場所,到處察訪自以為智的人,盤問他們,揭露其不智,以此為神派給他的“神聖的使命”。“為了這宗事業,我不暇顧及國事家事;因為神服務,我竟至於一貧如洗。”而一幫有閑青年和富家子弟也追隨他,效仿他這樣做,使他得了一個蠱惑青年的壞名聲。

蘇格拉底盤問人的方式是很氣人的。他態度謙和,仿佛自己毫無成見,隻是一步一步向你請教,結果你的無知自己暴露了出來。這往往使被問的人十分狼狽。欣賞者說,他裝傻,其實一大肚子智慧。怨恨者說,他是虛假的謙卑。常常有人忍無可忍,把他揍一頓,甚至扯掉他的頭發,而他從不還手,耐心承受。最氣人的一點是,他總是在嘲笑、質問、反駁別人,否定每一個答案,但是,直到最後,他也沒有拿出一個自己的答案來。確有許多人向他提出了這一責備,並為此發火。他對此的辯解是:“神迫使我做接生婆,但又禁止我生育。”這一句話可不是自謙之詞,而是準確地表達了他對哲學的功能的看法。

上麵說到,蘇格拉底是從自知其無知開始他特有的哲學活動的。其實,在他看來,一切哲學思考都應從這裏開始。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是愛智慧的起點。對什麼無知?對最重要的事情,即靈魂中的事情。人們平時總在為伺候肉體而活著,自以為擁有的那些知識,說到底也是為肉體的生存服務的。因此,必須向人們大喝一聲,讓他們知道自己對最重要的事情其實一無所知,內心產生不安,處於困境,從而開始關心自己的靈魂。“認識你自己”——這是銘刻在德爾斐神廟上的一句箴言,蘇格拉底用它來解說哲學的使命。“認識你自己”就是認識你的靈魂,因為“你自己”並不是你的肉體,而是你的靈魂,那才是你身上的神聖的東西,是使你成為你自己的東西。

靈魂之所以是神聖的,則因為它是善和一切美德的居住地。因此,認識自己也就是要認識自己的道德本性。唯有把自己的道德本性開掘和實現出來,過正當的生活,才是作為人在生活。美德本身就是幸福,無需另外的報償。惡人不能真正傷害好人,因為唯一真正的傷害是精神上的傷害,這隻能是由人自己做的壞事造成的。在斯多噶派那裏,這個德行即幸福的論點發展成了全部哲學的基石。康德用道德法則的存在證明人能夠為自己的行為立法,進而證明作為靈魂的人的自由和尊嚴,這個思路也可在蘇格拉底那裏找到淵源。

人人都有道德本性,但人們對此似乎懵懂不知。蘇格拉底經常向人說:讓一個人學習做鞋匠、木匠、鐵匠,人們都知道該派他去哪裏學,讓一個人學習過正當的生活,人們卻不知道該把他派往哪裏了。這話他一定說過無數遍,以至於在三十僭主掌權時期,政府強令他不許和青年人談論,理由便是“那些鞋匠、木匠、鐵匠什麼的早已經被你說爛了”。其實他是在諷刺人們不關心自己的靈魂,因為在他看來,該去哪裏學習美德是清清楚楚的,無非仍是去自己的靈魂中。原來,靈魂中不但有道德,而且有理性能力,它能引領我們認識道德。人們之所以過著不道德的生活,是因為沒有運用這個能力,聽任自己處在無知之中。在此意義上,無知就是惡,而美德就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