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哲學不隻是慰藉(6)(2 / 3)

轉述到這裏,我們不能不提出一個疑問:上述見解要成立,前提是靈魂不隨肉體一同死亡,蘇格拉底相信靈魂不死嗎?似乎是相信的,他做了種種論證,包括:生死互相轉化,靈魂若死滅就不能再轉為生;認識即回憶,證明靈魂在出生之前已存在;靈魂占有了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才有生命,可知靈魂與死不相容。接著他大談靈魂的修煉,輪回和業報,哲學家的靈魂已經修煉得十分純潔,因此死後將與天神交往。很難相信這是蘇格拉底本人的思想,恐怕多半是柏拉圖從東方教義中聽來而安在老師頭上的。法庭申辯時的一句話透露了蘇格拉底的真實想法:“沒有人知道死後的情形,大家卻怕死,仿佛確知死是最壞境界。我本人絕不害怕和躲避好壞尚不知的境界過於明知是壞的境界。”我們至少可以相信,他是懷著快樂的心情迎接死亡的。人們常把天鵝的絕唱解釋為悲歌,他卻說,它們是預見到另一個世界的幸福就要來臨,所以唱出了生平最歡樂的歌。他的臨終談話正是一曲天鵝的絕唱。

最後的時刻來臨了。克裏托問他:“我們怎麼葬你?”他答:“如果你能抓住我,隨你怎麼葬。”然後對其餘人說:“他以為我隻是一會兒就要變成屍體的人,還問怎麼葬我。喝下了毒藥,我就不在這裏了。”說完便去洗澡,回來後,遵照獄吏的囑咐喝下毒藥。眾人一齊哭了起來,他責備道:“你們這些人真沒道理。我把女人都打發走,就為了不讓她們做出這等荒謬的事來。”在咽氣前,他說了最後一句話:“克裏托,別忘了向醫藥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獻祭一隻公雞。”這顆喜嘲諷的靈魂在脫離他所蔑視的肉體之際,還忍不住要與司肉體治療的神靈開一個玩笑。

蘇格拉底的悲劇就此落下帷幕,柏拉圖在劇終致辭:“在我們所認識的人中,他是最善良、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的確,不管人們對他的學說作何評價,都不能不承認他為後世樹立了人生追求上和人格上的典範。據說在他死後,雅典人懺悔了,給他立了雕像,並且處死了美勒托,驅逐了安尼圖斯。也有人指出,所謂懲處了控告者純屬捏造。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讓我們記住蘇格拉底的遺訓,關心自己的靈魂,度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2005.4

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公元前323年某一天,亞曆山大大帝在巴比倫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三歲。同一天,第歐根尼(約公元前412-323)在科林斯壽終正寢,享年九十。這兩人何其不同:一個是武功赫赫的世界征服者,行宮遍布歐亞,被萬眾呼為神;另一個是靠乞討為生的窮哲學家,寄身在一隻木桶裏,被市民稱作狗。相同的是,他們都名聲遠揚,是當年希臘世界最有名的兩個人。

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提起第歐根尼,人們仍會想到亞曆山大,則是因為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亞曆山大巡遊某地,遇見正躺著曬太陽的第歐根尼,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紹:“我是大帝亞曆山大。”哲學家依然躺著,也自報家門:“我是狗兒第歐根尼。”大帝肅然起敬,問:“我有什麼可以為先生效勞的嗎?”哲學家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據說亞曆山大事後感歎道:“如果我不是亞曆山大,我就願意做第歐根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