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位置的變化無常,經常移動,也是沙漠湖泊的重要特點之一。這是受氣候變化、構造運動和流入湖泊的河道遷移等多種原因造成的。

羅布泊就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所謂“遊移湖”。羅布泊即羅布諾爾,古時稱澤或蒲昌海,它是中國第二大鹹水湖,現已幹涸。羅布泊在地質構造上是一個下陷程度不大的凹陷湖盆窪地,湖盆麵積達2萬平方公裏,是塔裏木盆地最低的集水和積鹽中心。第四紀早期時,塔裏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以及疏勒河等都流注這裏,當時湖泊麵積很大,差不多占據了整個湖盆區,但到第四紀後期直至現代,湖泊麵積很快縮小。1942年左右的湖水位為海拔780米,湖水麵積隻有2520平方公裏,大部分地區水深不足2米。曆史時期內羅布泊的演變,特別引起了中外科學家的注意。由於湖水淺闊,在極端幹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強烈,由河水和東北風帶來的含有鹽和石膏的大量泥沙,在湖的四周堆積下來,形成一條條湖濱堤。湖濱堤呈半圓形分布,從衛星相片上看好像一個巨大的耳輪。從湖濱堤的出露順序可以清楚地看出曆史時期羅布泊變遷的總趨勢。在漢代時羅布泊的積水麵積是不小的,曾縱橫300裏;到了隋唐時期湖水麵積大大縮小,且向南移;到了近代,湖水又向西遷移。不過,羅布泊始終隻是在湖盆內交替遊移,沒有離開過羅布泊窪地。

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部的瑪納斯湖,也是一個在古大湖盆中位置多變的遊移湖。瑪納斯湖在第四紀時曾是一個規模很大的湖泊,古湖泊的北界在北緯46°,東界在東經86°35'分附近,作南北走向,南界抵沙門子一線,西界直達準噶爾西部山地的東麓。湖麵曾到過海拔320米的高度。到冰後期水量減少,湖水分散在幾個窪地裏,形成了艾裏克湖、艾蘭諾爾和伊赫哈克湖等,湖水在各窪地之間不斷遷移。19世紀末,艾蘭諾爾經常有水充滿,是一個流動的大淡水湖,伊赫哈克湖的湖麵並不大。然而,1957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和1959年中國科學院治沙隊先後到這裏考察時,都發現艾蘭諾爾已是個幹湖,而原來的伊赫哈克湖卻是一個湖麵寬10~15公裏、長50~52公裏的大湖。湖水淺而清澈,略帶鹹味,現在叫做瑪納斯湖。

在沙漠湖泊中,還有這樣一種現象:河流的尾閭有兩個湖,而河道主流經常變動於兩湖之間,這樣的湖泊就叫做雙子湖。它是幹旱沙漠地區又一種特殊的遊移湖。形成雙子湖的原因有多種,一種是由於地勢低平,河流在下遊分汊各貯水成湖,如騰格裏沙漠西部的嘎順諾爾(居延海)和蘇古諾爾,即同時接受黑河下遊弱水(俗名額濟納河)的補給而成。同類的雙子湖還有柴達木盆地的大鹽池(伊克柴達木)和小鹽池(巴戛柴達木),同是受塔塔棱河的水注入;兩湖相距40公裏,大鹽池麵積130平方公裏,海拔3070米,小鹽池麵積90平方公裏,海拔3060米,目前水流主要注入小鹽池。另一種是由於河流下遊河道變遷頻繁的結果。如柴達木盆地的東、西台吉乃爾湖,西湖海拔2679米,東湖海拔2682米,相差3米。由於河道下遊汊道常變,一次洪水貯水於這一個湖;另一次洪水又改入另一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