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00年前的一個遙遠的朝代,夏商周的文化沃土孕育了集上古三代文化之大成者,一位垂憲萬世的至聖先師——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傑出的導師和代表。由他開創的儒家學派的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幹,對中華民族價值體係的形成以及發展有著極其重大、極其深刻的作用和影響。
兩千多年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一直是統治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對自己學而不厭,對別人誨人不倦的發奮求知精神是激勵國人奮發的楷模。孔子獻身教育的精神,弟子三千,群賢畢至的教育成果和一整套的教育理論對中華民族教育的形成、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元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西方文化名城巴黎,發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在宣言中,這些當代科學、醫學和文學的頂尖級巨匠們以不容置疑的語言向全世界宣告:“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裏尋找智慧。”
西方的學者們一直將孔子、耶穌、釋迦牟尼並稱為“世界三聖”,以讚揚孔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對世界文化思想教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而樹立的豐碑。作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既屬於中國,又屬於世界,他的思想既是曆史的,又是世界的。自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為曆朝曆代的統治者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在今天已被公認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是影響中國禮樂文化、政治文化、製度文化等最深遠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禮樂文化的重要根據、價值觀念的判斷標準、倫理道德的規範依據,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價值尺度。
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一書中,這本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的佳作,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一直是中國人的國學必讀書。據《宋史·趙普傳》記載,宋初宰相趙普讀書不多,隻讀了一部《論語》,但因其讀得深透,學以致用,政績頗顯。他曾對宋太宗趙光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後人津津樂道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就源自於此。
《論語》是一部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由於曆代思想家對《論語》進行了無數的闡釋和發揮,使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論語通譯》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比較適合中學生閱讀,讀著它,你會恍然以為自己正置身孔子弟子之中,聆聽孔子的教誨,並不會感到太多的時空和語言的隔膜。
《論語》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華,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觀、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被儒家學者奉為圭臬,其影響綿延了數千年。
【寫作背景】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保留了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
作為儒家經典,《論語》自問世以來,便被儒者奉為圭臬,其影響綿延了數千年。《論語》不僅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它共分20篇,卻隻有數千言。然而正是這數千言,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華,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觀、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處處體現了孔子通徹人生的大智慧,可謂是言簡而意深遠。
【內容精要】《論語》是我國散文最初的一種形態,多以三言兩語為章,其大量文句逐漸演變成了格言和典故,還有許多精彩的語言經過長期的凝練或沿用已成為今天常見的成語,如三思而行、過猶不及、見賢思齊等,廣為人們所熟知,至今仍然保持著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教育等方麵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其思想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治國之道。如《論語·學而》中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就是說為政者應敬業而守信,節約用度而愛護人民,在農閑時合理使用人力,不耽誤農時。又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指如果用法律去強製百姓,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們犯罪,但是治標不治本,遠不如使百姓具有羞恥之心,從而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孔子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因此他主張“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