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教育。孔子在《論語》中提綱挈領地指出文化的重要作用:“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此語意為如果一個沒有文化基礎的民族建立的國家,就算它曾一度興盛,滅亡後也沒有根基可供它再度崛起,反不如雖暫時無國而文化永存的民族,還有機會可東山再起。孔子的“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觀點點出了教育應注意普及,為師者自應充實自己並用愛心去孜孜不倦地教導學生。此外,孔子還非常重視文學的政治和教化作用。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可算是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了,它對後代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和文學批評都有很大影響。

三、學習態度和方法。如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此意為學習應腳踏實地,不應有半點虛假,否則就算瞞盡天下人也瞞不了自心。“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指出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作用,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說明了學思雙行的重要性。

四、個人修養。如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為知也。”這是指應多完善自己,如若不為人所知,就要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要怨天尤人。

上述四點不過是《論語》之一斑,而通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閃光點,領略到孔子的大智慧。

【地位影響】東漢時期,《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朱注四書,後來曆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到了明清兩朝,規定科舉考試中八股文的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而且要“代聖人立言”。這一來,當時的讀書人都要把《論語》奉為“聖典”,背得滾瓜爛熟。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全世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眾愛,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

從教《論語》說到讀《論語》

自古以來,《論語》在中國是人所皆知的一部經典。中國古代並無所謂“哲學”,大家隻知道《論語》是記載儒家聖人孔子的為人行事以及思想的一本書。以前《論語》是人人必讀之書,今天時移世易,就是連大學研究院裏的學生也不一定會認真地把《論語》從頭到尾看過一遍。此中可觀世變。

學生不愛讀《論語》,甚至聞之色變,其中一個原因好像是他們覺得《論語》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書,雖然不至於要扔進茅廁裏,但是畢竟此書與我何幹。《論語》對有些讀者來說,也許的確是枯燥乏味,但是,枯燥與否,其前提應該是讀者必須先把書讀過,才能憑自己的閱讀經驗做出判斷。現在,我們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大都相信耳食之言,人雲亦雲,實在令人生憂。

現代人讀《論語》,往往喜歡參考現代譯本,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大錯。理由很多,不過其中一個很明顯的理由就是,要認識一個人,最好是自己親自跟他本人交談溝通。因此,要認識孔子其人,最好還是直接跟他交談,或者退一步,請教他的門人。道聽途說往往並不可靠,而且很可能隻是問道於盲。

直接閱讀《論語》,親自認識孔子,我們一生隻有一次這樣的寶貴機會。如果我們一開始讀《論語》就找來什麼權威指導,那麼,不管我們所依賴的中介可靠與否,我們“覿麵”孔子的機會就會因此而付諸流水了。權威的意見往往剝奪了我們直接聆聽孔子說話的機會。如果我們誤信耳食之言,那更是得不償失。換言之,要認識孔子,最好還是自己去讀《論語》。要讀《論語》,最好就是看《論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