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論語》應該怎麼讀法?我們不妨看看朱熹的一些意見,畢竟他在《論語》一書上所花的工夫遠比我們多得多,深得多,認真得多。首先,朱熹認為在群書之中,《論語》最為重要。他說:“讀其他書不如讀《論語》最要,蓋其中無所不有。”換句話說,《論語》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書。至於讀法,朱熹說:“看此一章便須反複讀誦,逐句逐節互相發明,如此三二十過而不曉其義者,吾不信也。”我們不必迷信朱熹的說法,自己拿出《論語》來,依從朱夫子的建議,試試讀看。我不怕朱夫子會誤導我們,隻怕我們欠缺他要求我們讀書時起碼的耐性和認真。朱子上麵的建議是在閱讀技巧的層次上說的。要了解《論語》中的義理,他認為為學的關鍵在於“識得道理去做人”。故此,讀書“須於日用間令所謂義了然明白。”所謂“日用間”指的即是我們平日的行為處事和待人接物。朱子所講的這個義,不是空言,而必須在日用間、諸事中去實踐。
《論語》雖然篇幅有限,但是,在今天繁忙的現代化時代,也許很多人都會嫌它辭繁不簡,過於冗長。針對這一點,朱熹叫我們不必過分擔憂,他說:“今讀《論語》且先熟讀《學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餘自然易曉。”可見讀書與否,完全是一己立誌的事,跟書本的篇幅並無關係。(勞悅強)
愛讀《論語》
生活在這個浮躁紛雜的社會裏,整日為生計而奔波,真正能偷點閑空讀點書,也不愧為人生之一大幸事。細細算來,十幾年來,林林總總也讀過十幾本“大部頭”,但也許是偏愛讀史、詩和散文的緣故,自己最放不下手的就算是《論語》了。
自上高中至今十幾年,我竟讀過四種版本的《論語》。
最初見到的《論語》是上高中時同窗好友送我的半部《論語》,這半部《論語》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確切地說是一部批林批孔的教材。同學說,這半部《論語》之所以隻剩後半部,是因為他奶奶撕掉前半部用來點了爐子。這半部《論語》的特殊之處,是在每一章節後麵都附有一段批判性的文字。這些批判性的文字把這部儒家的經典之作批得一無是處,孔老夫子也因這部書而成了千古罪人,現在看來確實有些滑稽可笑。
這半部《論語》,雖然隻有後半部,但我覺得它於我的分量比送我一本精裝的《中華大詞典》還要重得多。記得當時我還用厚紙板專門為這半部《論語》設計了封麵。在古銅色略顯灰暗的底色上,是仿漢代的“孔子行教圖”。在新加的扉頁上,我還寫下了這樣的戲語:“古人雲‘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得半部論語,可得天下矣!”就是從這半部《論語》起,我最初認識了兩千年前周遊列國推行他的治國安邦之道的孔子,認識了他的被後人稱之為“儒家”的學說,也略見了他生活的那個被史家稱之為“春秋”的時代。可惜高中畢業後,那半部《論語》不知怎麼丟失了,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十分遺憾。
第二部《論語》是中國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代理學大家朱熹的《論語集注》。集注中朱氏廣征博采,得曆代儒家《論語》注解之精要,然又獨辟新徑,另有所論,獨成一家,洋洋灑灑幾萬言,可謂宋代以前儒家關於《論語》注解的集大成者。但注中,朱氏那種言必稱“聖人”和視《論語》句句神聖、字字神聖的“聖人氣”,的確讓千年以後的我們透不過氣來。不過他為這部注的確做到了他自己所說的“畢力鑽研,死而後已”。經史學家周予同先生在談到朱氏的這部集注時,說:“名物度數之間,雖有疏忽之處,不免後人譏議;然當微言大義之際,托經學以言哲學,實自有其宋學之主觀立場。”我對朱氏集注的總體印象是:人氣不足,聖氣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