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論語》是三年前在萊蕪地攤上買的一本盜版書。說它盜版,是因為書中有些生僻字沒有印出,而是代之以方格。此外,其注釋也是陰差陽錯,漏洞百出。我是最討厭看盜版書的,故這本書從買後就沒怎麼看,以致後來不知去向了。
第四部《論語》是去年冬天從新華書店買的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論語譯注》。這部書是我見到的最精致的一本。其封麵裝幀考究,印刷清晰,版式排列整齊;其注釋及譯文博采眾長,嚴於推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既得儒學之精髓,棱角分明,自成一家,又不擬於古論,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試想,在冬日的落日餘暉中,坐在對窗的一方書桌前,守著一杯清茶,手捧一部《論語》,逐字逐句品之,那是多麼愜意啊!
在品評回味中,你的思維已不自覺地融入孔子這位春秋哲人的智慧;在思想的暢遊中,你還可明辨出古代先儒那種視“聖人”為“非人”的愚昧和今人視“聖人”為人的睿智來。
一言以蔽之,讀《論語》,清心、明智、修德。(李層實)
名家導讀
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北宋理學家程頤至於孔子學說與《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隻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國學大師南懷瑾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倫理道德的根源,必須閱讀《論語》這一本書。我年輕時沒有讀過,後來讀了才知道中國是怎麼回事。孔子的“仁”學以及對教育的理論,都是全人類的瑰寶。《論語》字句精當,也可當做文學書籍來讀。
——當代作家李準《論語》一書,似淺實深。該書以語錄體的形式,彙聚了孔子關於政治、文化、曆史、人生、哲學、宗教等問題的觀點。其中對於“禮”、“德”、“仁”、“孝”的論點,後來成為兩千年中國政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基石。《論語》使人驚訝的,不僅是孔子所追求的仁善人格的崇高性,還有其中所闡述的價值觀念的超越時代性。
——著名學者何新我們在現代化的建設中必須重鑄我們的民族精神,而鑄造民族精神,不能離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上,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學家不受《論語》這本書的影響。不把這本書讀懂、讀通、讀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當代作家葉朗
我在《論語》中找到了學習樂趣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媽媽發現少年先鋒學校有一個國學館,就帶我到那個國學館去跟申老師學《論語》。去以前,我還真納悶:作業這麼多,怎麼還去學“課外書”?
學了之後,別提我心裏多高興了。現在,在我的大腦“儲蓄銀行”中,已經存進了50多章“聖經”。“聖經”?你很奇怪吧,我現在喜歡把《論語》叫“聖經”,因為我覺得它的神聖無法比喻。
我從來不知道《論語》中有這麼多“美境”。那些境界都太神奇了,如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一章,申老師為我講解說:“孔子教學生,重行。學得不多,沒關係,隻要會用就行,比學得多而不用不行要好。當然,學得多用得多,那就更好了。”申老師的講解使我懂得:對於每一章《論語》,我不僅要會背,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它,得到啟發,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