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時我學習累了,就會讀一讀《論語》,放鬆一下。就好像是在和它聊天、談心。它真的成了我的摯友。我覺得,它給予我的是精神上的財富。這比那些物質上很富有的人,價值就高多了。我現在對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真難以相信世界上還有如此偉大的人物!他現在活著該多好,到全國各地給父母孩子們講一講,真比他們整天聽的、整天找的“教育”要好上千倍。我要繼續學下去,這是我們中國的寶藏,可不能丟棄。希望大家都來學習《論語》,和它做好朋友吧!(毛明鑒)
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
對於孔子,說實話我真的對他沒什麼好感,了解不多,但也知道一些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對於孔子的書,我一向敬而遠之。不過,最近老師借給我一本《論語》,懷著一種要找孔子“罪證”的心情我打開了第一頁。
看了第一篇《學而》,我深深感覺到一個字的重要——“信”。
小到交朋友。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而有信。”是啊,一個人的信用是多麼重要,說起自己真是慚愧。我和一個好朋友以前總是約好一起上學,但我總是遲到。後來有一次,我也想準時一點,誰想我朋友卻遲到了,她說:“今天我多吃了一碗麵,想你總是遲到,應該不要緊。”我想這是我總是失信於人的結果。
大到治理國家。孔子認為“道千乘之國”的首要條件就是“敬事而言”。這使我想起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他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十米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木頭推到北門,賞十金。圍觀的人想:“這麼容易的事,怎麼可能呢?”誰也不去搬。於是商鞅又宣布:誰能將木頭搬到北門,賞五十金。這時,一個男子站了出來,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他五十金。商鞅的這一舉動,贏得了人們的信任和擁護。在現代社會也一樣,我們經常會聽到或看到某些不守信用、不遵守合同的商家受到人們指責並受到法律的製裁。正如孔子所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讀完此書,回過頭來好好想想,孔子並不像我想象的那樣討厭了,我已經從他身上看到了閃光點,相信再讀,我會看到更多的。(杭佩英)
孔子一生以教育為己任,弟子三千,在他死後,弟子都服喪三年,子貢甚至結廬在孔墓旁,陪了六年才離去。相信孔子一定有一種令人心折的氣度,才會使其弟子這樣敬愛他。然而,在後代許多有關孔子的介紹中,其形象變得十分的呆板與無趣,以至現今,學生們隻要一聽到孔子,就覺得很無聊,認為他不過是考試要考的一個古人而已。然而,翻開《論語》,孔子的音容笑貌卻是呼之欲出。《論語》中浮現的孔子,以炯炯的目光洞徹了人生,領略了宇宙的至理,卻又是如此的寂寞,不被世人了解;他如此執著,為實現自己的主張和天下蒼生的利益而奔走不休,而他同時又是如此的豁達,不自怨自艾。讀完《論語》之後,你心目中的孔子的形象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