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巴黎街頭第一次見到海明威時,他根本無法抑製自己的激動,遠遠地扯著嗓門,用著拉丁美洲味道的西班牙語喊道:“大師!”這個詞幾乎概括了幾代青年對於這個用全部生命來曆險的人的絕對崇拜的情感。
海明威,1899年7月出生在美國密執安湖南岸的一個小鎮。他14歲走進拳擊場,滿臉鮮血,可他不肯倒下;19歲的他在一戰的意大利戰場上被炸成重傷,身上中的炮彈片和機槍彈頭有230餘塊,一共做了13次手術,換上了一塊白金做的膝蓋骨,也沒能讓他倒下。為表彰他的英勇,意大利政府授予他十字軍功勳章和勇敢勳章。寫作上的無數艱辛,無數的退稿,無數的失敗,還是無法打倒他。直到晚年,連續兩次飛機失事,他都從大火中站了起來。沒有什麼可以擊垮他,包括病痛與無助。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問世後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聲,成為當時那一代人的典範之作。這部小說因“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的題詞而產生了一個文學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則成了這個流派的代表。他一生創作了《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等優秀作品,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為不願意成為無能的弱者而自殺。
海明威死了,但他塑造的硬漢形象永遠活著。海明威是一個硬漢,與他的硬漢精神相吻合的是他那簡潔利索的寫作風格。海明威淨化了當時的文風,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因此,他被同時代及後來的許多作家奉為典範。他的作品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目光,其春風化雨般的影響,經久不衰。此外,海明威的硬漢精神和他麵對難關的堅毅態度,都發揮了超越文學之外的影響力,鼓舞了許多人克服困難,戰勝自我。1952年,《生活》雜誌找到了當時正處於創作低潮期的海明威,請他為雜誌撰寫一部小說,海明威應約創作了《老人與海》。《生活》雜誌以全本雜誌的篇幅匿名登出了這部中篇小說後,立刻掀起一輪閱讀熱潮。與此同時,《生活》雜誌邀請了100多位著名人士,請他們就這部作品發表評論,並將這些評論一一刊出。等到雜誌社公開該書作者的姓名時,人們紛紛對海明威這位文壇硬漢致以崇高的敬意。該書出版僅48小時就銷量驚人,當年獲得了普利策獎,1954年,“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海明威又獲諾貝爾獎。對於《老人與海》這本被譯成幾十個國家的文字的作品,海明威自己評價說它是“這一輩子所能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與海》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這部不朽的文學名著曾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追求理想而克服困難險阻,並因此迸發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它告訴我們,麵臨困境時,我們應當選擇坦然和堅定,保持內心那股支撐我們的信念。即使條件再艱苦,過程再複雜,我們也要不斷地告訴自己,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磨煉。人就是要在磨礪中成長,生命就是要在掙紮中開始蛻變。在對生命自我追逐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在荊棘中去尋找玫瑰,堅持自我、肯定自我,而後超越自我。
全書情節十分緊湊,語言質樸,通過對桑提亞哥這個從不向困難低頭的“硬漢子”的堅強性格的描寫,表現了人類的尊嚴和勇氣,以及在暴力、死亡、失敗麵前人應有的姿態。
【寫作背景】《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裏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遇難,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隻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爺》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通訊《在藍色的海洋上》報道這件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並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說素材,但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閱,博得了一致的讚美。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