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巴黎聖母院(1)(1 / 2)

19世紀文學大師、法國積極浪漫主義的領袖和傑出代表維克多·雨果(1802~1885)出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鬆省,經曆了漫長而曲折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塑造了豐富的典型,給人類留下了許許多多藝術瑰寶。在長達60多年的文學生涯中,雨果勤奮創作,留下了22部詩集,12部戲劇,20部小說和散文,若幹論文等珍貴作品,此外,他還創作了4000多幅油畫和水彩畫等藝術作品,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他舉行了國葬,從此他長眠於專門安葬偉人的巴黎先賢祠。

雨果是人類精神文化領域裏真正的偉人,文學上雄踞時空的王者。在世界詩歌史上,他構成了五彩繽紛的奇觀,他上升到了法蘭西民族詩人的輝煌高度,他長達幾十年的整個詩歌創作道路都緊密地結合著法蘭西民族19世紀發展的曆史過程,他的詩律為這個民族的每一個腳步打下了永恒的節拍。在小說中,他是唯一能把曆史題材與現實題材都處理得有聲有色、震撼人心的作家。他小說中豐富的想象、濃烈的色彩、宏大的畫麵、雄渾的氣勢,顯示了某種空前的獨創性與首屈一指的浪漫才華。在戲劇上,雨果結束了一個時代也開創了一個時代,是他完成了從古典主義戲劇到浪漫主義戲劇的發展。

雨果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社會鬥士,像他這樣作家兼鬥士的偉大人物,在世界文學史上寥若晨星,屈指可數。他是法國文學中自始至終關注著國家民族事務與曆史社會現實並盡力參與其中的唯一的人,他一直緊隨著法蘭西民族在19世紀的前進步伐。

雨果經曆了各種新思潮的衝擊,但任何曾強勁一時的思潮與流派均未能動搖雨果屹然不動的地位。一個多世紀漫長的時序也未能削弱雨果的輝煌,磨損雨果的光澤,雨果至今仍是曆史長河中一塊有千千萬萬人群不斷造訪的勝地。他對於我們,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他書寫了19世紀驚心動魄、曲折迂回的法蘭西曆史,更重要的在於他以高遠的思想境界、強烈的社會正義感、真誠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他的呼喊、他的微笑、他的眼淚、他的憂傷,跨越地域,超越時空,與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人類,與21世紀乃至更為久遠的人們心氣相通、血脈相連。在人類曆史上,有不勝枚舉的文化名人,然而,隻有為數不多的幾位能被本民族奉為民族靈魂的代言人,他們的作品被視作人類精神的瑰寶。這其中,法國大文豪雨果及他的巔峰之作《巴黎聖母院》,就是人類文明燈塔上一盞最為耀眼的明燈。在西方,雨果的這部作品是人們的必讀書,在中國,它也是傳播廣泛的名著之一。

盡管《巴黎聖母院》是雨果青年時期的作品,創作這部長篇小說的時候,雨果還沒有經過在根西島上被流放18年的“煉獄”,他的思想的深刻性還遠不如寫作《悲慘世界》、《九三年》等作品時那樣爐火純青。但即使這樣,《巴黎聖母院》仍舊是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一次巨大的和極富創新意義的突破。外貌醜陋但內心善良的敲鍾人伽西莫多和美麗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已成為不朽的文學形象,而它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則使《巴黎聖母院》成為一部永遠耐人尋味和含義無窮的書。

作家因不朽的作品而不朽,作品因永生的人物而永生。雨果和《巴黎聖母院》就是這樣。

這部名著塑造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鍾樓怪人,是世界藝術長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

本書結構的宏大、情感的張力和對人性解析的深刻程度,讓後人歎為觀止。

【寫作背景】1831年前後,整個歐洲處於政治大動蕩中,封建勢力同資產階級正在進行複辟與反複辟的複雜鬥爭。在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金融家王朝的政權“七月王朝”。但波旁王朝在國外封建勢力的支持下,於1815年複辟。1830年7月,法國爆發了革命,結束了波旁複辟王朝的封建統治。在激烈的階級鬥爭中,雨果的思想發生了重要的轉變。1816年,他曾以歌頌波旁王朝的詩篇得到路易十八的賞識,而15年後,社會的現實打碎了雨果頭腦中君王思想的束縛。殘暴的封建統治,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深刻地教育了他,於是他轉變了:對波旁王朝從擁護到痛恨,對勞動人民從漠視到同情。這種思想的轉變,很自然地反映到他的創作上。《巴黎聖母院》是作家借用了中世紀題材對封建專製製度和天主教會罪行的總清算,也是對1815~1830年的波旁王朝反動暴政的深刻批判。

【內容精要】《巴黎聖母院》是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第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力度和撼人藝術感染力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