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巴黎聖母院(1)(2 / 2)

小說以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為背景,開卷就將讀者帶到巴黎聖母院前狂熱的人群歡度宗教節日的熱鬧場景中。作者用戲劇性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愛斯梅拉達是個美麗的吉卜賽女郎,以在巴黎街頭賣藝為生,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對這個少女動了邪念,夜間指使相貌奇醜的敲鍾人伽西莫多在街頭劫持她,但被侍衛長弗比斯救出。少女愛上這位輕薄的軍官後,更招來了克洛德的嫉恨,克洛德趁這對男女約會時用匕首刺傷了弗比斯。愛斯梅拉達在驚嚇中昏倒,克洛德趁此逃走,而愛斯梅拉達被誣陷刺殺弗比斯而被判死刑。對她充滿愛慕和謙卑之情的伽西莫多將她從絞刑台上救出,在聖母院頂樓暫時避難,但法院決定不顧聖地避難權要逮捕愛斯梅拉達。巴黎下層社會的乞丐等為營救愛斯梅拉達而攻打聖母院,混戰之際,克洛德把她劫持出聖母院,威逼她屈從於他的獸欲。遭到拒絕後,克洛德把愛斯梅拉達交給追捕她的官兵,在聖母院樓上看著她被絞死。伽西莫多在絕望中憤怒地把這位撫養他長大的副主教推下頂樓,活活摔死,自己則到公墓找到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死在她的身邊。

《巴黎聖母院》的悲劇突出地表現出靈與肉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終以矛盾主體的覆滅,以致他人無故受害而告終。神權與人權,理性的光芒,種種龐大的黑暗製度與掙紮的脆弱個人的衝突,無不把“悲劇氣氛渲染得極為出色”。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400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曆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麵容醜陋的殘疾人伽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麵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克洛德和貴族軍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欲。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麵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

【地位影響】《巴黎聖母院》是一部氣勢宏大的浪漫主義傑作,它充分展示了雨果作為一個大師級作家的不朽才華,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這部名著塑造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鍾樓怪人,是世界藝術長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

小說結構的宏大、情感的張力和對人性解析的深刻程度,讓後人歎為觀止,這也是作品問世後成為人們最為熱衷改編的重要原因。以此為題改編的同名電影、動畫片等都無一例外地獲得巨大的成功。

過度的痛苦也像過度的歡樂一樣,十分劇烈,卻不長久。人的心是不可能長期處於某一極端之中的。

寬宏大量,是唯一能夠照亮偉大靈魂的光芒。寬宏大量,位於一切其他美德前列高舉火炬。沒有它,世人都會成為摸索著尋找上帝的瞎子。

鬆柏不好看,不如楊柳那麼美,可是鬆柏歲寒還長青。

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1830年,28歲的維克多·雨果開始奮筆疾書他的“命運三部曲”之一《巴黎聖母院》[其他兩部是《悲慘世界》(被稱作《法律的命運》)和《海上勞工》(《事物的命運》)],這樣一部波瀾壯闊的傑作僅僅用了150多天就完稿,不愧為曠世奇才!我們可以從研究古希臘悲劇中,把雨果的前輩古人所說的命運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決,三是人與社會的或自然之間的衝突不可調和。固然,《巴黎聖母院》所敘述的命運,一個重要的側麵是教士克洛德淫穢、叛教,不信天主教誨,偏信煉金邪術,為淫欲所支配,終於導致他自己以及他所愛和所不愛的人們統統滅亡——這是悲劇之一。而敲鍾人伽西莫多天生畸形,既瞎又聾,他將愛斯梅拉達救入巴黎聖母院後,阻遏那些企圖營救愛斯梅拉達而前來攻打聖母院的義民於前庭廣場,以致義民遭到克洛德帶來的士兵的瘋狂鎮壓和屠殺。而代表著黑暗中世紀鮮見的正義力量——那些下層社會的賤民全部被消滅,這是又一悲劇。無辜的跳舞姑娘不僅是一切慘遭統治歐洲長達一千年的愚昧黑暗勢力摧殘的可憐百姓中間的一個,也是他們的楚楚動人的形象,但無論她怎樣辯白,無論人們怎樣出於義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脫被絞死的命運——這是悲劇之三。所有這些正是上述悲慘命運的三大契機或動因一齊發揮作用的慘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