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歌德談話錄(1)(1 / 2)

愛克曼(1792~1854),19世紀德國著名詩人、散文家。1792年出生在漢堡附近的農村,家境貧寒,很晚才上學讀書,雖然也勉強上了大學,但沒畢業就中途輟學。他從小對詩歌產生了興趣,歌德便成了他崇拜的偶像。他竭力模仿歌德,按照歌德寫詩的風格和習慣創作詩歌,1821年結集出版,並把這部詩集獻給了歌德。歌德對他的詩集反應冷淡,但愛克曼並不氣餒,他中斷了在格廷根大學的學業,躲在漢諾威附近的一個地方全力撰寫他的《論濤·特別以歌德為證》。1823年5月愛克曼將這部已經寫成但尚未出版的論文集寄給了歌德,這一次真的感動了歌德的心。當年,愛克曼來到了魏瑪,歌德不僅接見了他,而且建議他留在魏瑪,在他那裏工作。從此愛克曼就與歌德合作,一直到歌德逝世。歌德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同荷馬、但丁和莎士比亞並稱為歐洲四大文化名人。歌德的名字早已為我國讀者所熟知,他的作品,如《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維廉·麥斯特》等,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愛。兩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有無數的作家、評論家和學者孜孜不倦地研究歌德、介紹歌德,他們寫下的有關歌德的評論、傳記或其他著作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為後人繼承歌德的寶貴的文學和思想遺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但卻很少有人因此而載入史冊。然而,有一位德國人卻是幸運的,那就是約翰·彼得·愛克曼,他的名字卻永遠和歌德聯在一起,因為他寫下了一部被尼采評為“德國最佳作品”的著作——《歌德談話錄》。

愛克曼是1823年6月應歌德邀請去魏瑪後與其相識的,此後便在那裏長住了下來,直到歌德1832年3月去世。《歌德談話錄》是他在魏瑪給歌德當了九年多的義務助手,直至歌德去世後整理出版的一部著作。由愛克曼輯錄的《歌德談話錄》真實地記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實踐經驗,內容涉及哲學、美學、文藝理論、創作實踐,以及日常生活和處世態度,字裏行間透露出歌德的實踐的眼光、藝術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這三種眼光交相輝映,構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給人以精神的啟迪、洗禮和提升。

本書內容涉及文學、藝術、戲劇、建築、美學、哲學、宗教、政治、社會、人物以及科學等幾乎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這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資料,對於了解歌德的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寫作背景】本書的作者愛克曼很向往藝術世界,學過繪畫,當他讀到歌德的詩歌時,他很快就沉迷在詩藝裏,從此成了歌德的忠實崇拜者。他到魏瑪拜訪歌德,渴望得到這位享譽世界的大詩人的指導。他從歌德那裏學到很多知識,同時也成為歌德的秘書。他編輯了由歌德親自審訂的《歌德文集》。他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了歌德的全部作品。由於工作關係,愛克曼有必要經常與歌德就各種問題進行交談。愛克曼不僅認真聽歌德的談話,而且盡可能地記在腦子裏,然後寫在日記裏或寫在信中。很早他就開始將記在腦子裏的歌德的談話整理成文,交給歌德審閱。1826年愛克曼向歌德正式提出要出版他輯錄的《歌德談話錄》的請求,歌德一再婉拒。愛克曼是個非常執著的人,雖然歌德不同意馬上出版,但他回憶、整理、編排歌德談話的工作並沒有停止,隻是由於主要工作是編輯《歌德文集》,這項工作就隻能放在業餘時間進行。1832年歌德逝世,出版《歌德談話錄》再也沒有阻礙了。

【內容精要】歌德是個百科全書式的智者,他的文學創作、科學研究和政務活動,還有他豐富的經曆,這一切使他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完整的人;他的豐富閱曆,他的淵博學識,他那深邃的思想,犀利和審視的目光,賦予他的談話以一種廣袤的涵蓋性,深度的哲理和經常閃現精神火花的真知灼見,到處可見雋永之詞,智能之語。愛克曼以優美輕靈的文字記錄了他在歌德身邊九年間的所見所聞,因此《歌德談話錄》一書中的談話涉及文學、藝術、戲劇、建築、美學、哲學、宗教、政治、社會、人生以及科學等幾乎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其中大部分內容還經過歌德過目和肯定,隻是因歌德生前沒同意所以才在歌德去世後出版。先是於1836年出版此書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此後愛克曼又根據自己和歌德好友瑞士人梭瑞的筆記於1848年出版第三卷作為補編。此書既可視為文學類,更可以列入傳記類圖書,一經問世便被譯成各種文字流傳世界各國。書中的內容貼近人性與真理,雖穿越時空的隧道而仍顯得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