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寧稱他是一個“強烈的抗議者、激憤的揭發者和偉大的批評家”,是“俄國革命的鏡子”,認為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俄國的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做改革農奴製的嚐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2年發表處女作《童年》,與後來寫就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自傳體三部曲。1854~1855年參加克裏米亞戰爭。幾年的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麵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作品幾乎每一部都在世界文壇上占據著第一流的地位,是俄羅斯社會生活的宏偉史詩。1860~1870年先後完成了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這兩部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聲譽。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複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麵、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繼承了俄國及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通過自己創作的不斷突破,通過大量哲理、道德、宗教和曆史問題涵蓋了廣闊的藝術表現領域,將這一偉大的文學流派推至巔峰。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一位難以超越的文化大師。大師辭世後的今天,他的作品仍以無限的生命力影響著世界。列寧稱他是一個“強烈的抗議者、激憤的揭發者和偉大的批評家”,是“俄國革命的鏡子”,認為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
《複活》是托爾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本階級罪惡的懺悔,以及在懺悔過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當時一部分進步的貴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的形象已經越出了當時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筆調描寫下層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現了下層人民不可摧毀的堅強意誌。同時,《複活》也顯示了托爾斯泰“撕下一切假麵具”的決心和徹底暴露舊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說對沙俄的法律、法庭、監獄,以及整個國家機器和官方教會,都給予了無情的抨擊。為此,托爾斯泰遭到當局和教會的迫害,還被革除教籍。然而,托爾斯泰在人民中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
《複活》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六種譯本,20世紀30~40年代先後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鮮明的對比,辛辣的諷刺手法和藝術結構的縝密,使本書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名著之一。
【寫作背景】1887年6月,法院檢察官柯尼拜訪托爾斯泰,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叫羅紮麗·奧尼的妓女被控告偷了醉酒的嫖客100盧布,因此被判四個月監禁。陪審員中有一個上流社會的青年,發現羅紮麗原是他一個親戚家的養女。幾年前,他誘奸了這個姑娘,她懷孕後被趕出門。後來姑娘生了孩子,孩子被送進育嬰堂,姑娘淪落為妓女。那青年良心發現,表示願意同女犯結婚以贖罪。不幸那女犯在獄中死於斑疹傷寒。這個故事使托爾斯泰很受震動,他決定以此為題材寫一部小說。
托爾斯泰於1889年動筆,先後六易其稿,前後曆時十年之久。托爾斯泰在這十年中參觀了許多監獄,到法庭旁聽,接觸了不少囚犯、獄吏,他還到農村調查,不斷地深入觀察,深入思考。他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所得、融會在《複活》的藝術形象之中。
【內容精要】《複活》描寫了一個天真的農村姑娘瑪絲洛娃被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誘奸後遭到遺棄以致淪落為娼妓,後來又被誣陷為殺人犯,被判流放西伯利亞的故事,表現了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精神和道德的“複活”過程。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俄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的社會矛盾,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所遭受的種種迫害,空前猛烈地批判了貴族地主資產階級社會的專製製度,指出了那個時代最迫切、最重大的社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前夕下層人民的情緒、願望和他們所進行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