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活》是托爾斯泰晚期的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蕪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地位影響】列夫·托爾斯泰在《複活》中顯示了卓越的藝術才能。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鮮明的對比、辛辣的諷刺手法和藝術結構的周密,使《複活》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在情節安排上一向尊重情理,從不生造偶然巧合或誤會衝突,但又注意曲折細膩,引人入勝。這種創作特色在《複活》中可說達到了高峰。列夫·托爾斯泰曾詼諧地對一個朋友說:“如果我是沙皇,我就要頒布一項法令,作家要是用了一個自己不能解釋其意義的詞,就要剝奪他的寫作權利,並且打一百棍。”托爾斯泰是言行一致的,他的《複活》幾乎每一個章節都進行了反複的修改。《複活》不愧是一部史詩,一部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一部偉大的藝術傑作
托爾斯泰寫《複活》前後花了10年。當時他已進入老年,世界觀已發生激變,他徹底否定了沙皇製度,而俄國社會當時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革命前夜。
托爾斯泰在創作《複活》上所花費的心血是驚人的。他為此特地參觀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許多監獄,上法庭旁聽審判,接觸囚犯、律師、法官、獄吏等各種人物,深入農村調查農民生活,還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托爾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定為全書的樞紐,著力塑造這個藝術形象,使她在俄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大放異彩。卡秋莎·瑪絲洛娃是個平民女性,是俄羅斯人民中的普通一員。她身上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樸素、純潔和善良,也表現出不合理社會對她的肆意蹂躪和殘酷迫害。她的一部血淚史是對統治階級最有力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托爾斯泰塑造卡秋莎·瑪絲洛娃確是煞費苦心的。小說一開始,作者就讓她進入一個五光十色的生活的萬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聯係起來,有的用語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動,有的用意念。這種千絲萬縷的聯係,不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濃鬱地透射出時代特征和社會氣氛。一方麵是令人窒息的無窮苦難,一方麵是靈魂糜爛的荒淫與無恥!
托爾斯泰在情節安排上一向尊重情理,從不生造偶然巧合或誤會衝突,但又注意曲折細膩,引人入勝。這種創作特色在《複活》中可說達到了高峰。
在《複活》中,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藝術形象在地位上僅次於卡秋莎·瑪絲洛娃,但從揭示小說主題來看,他是全書的關鍵人物。《複活》不是一部單純描寫個人悲歡離合的小說,而是一部再現1905年革命前夜俄國社會麵貌的史詩。托爾斯泰憑著他高超的藝術手法,渾然天成地將前後判若二人的聶赫留朵夫統一起來。
卡秋莎·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最終未能成為眷屬,男女主人公的這一結局,托爾斯泰是經過反複思考才確定的。作者和所有善良的讀者一樣,衷心希望曆盡苦難的卡秋莎最後能獲得幸福,也希望洗心革麵的聶赫留朵夫能如願以償,因為大家看到他對卡秋莎的愛是那麼真摯,那麼深沉,稱得上是“苦戀”。但是,托爾斯泰作為現實主義的大師,他的創作信條是:“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全在於他不是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樣子來看事物。”一句話,在藝術裏不能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