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導讀

列夫·托爾斯泰是公認的世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與他齊名的可能隻有英國的狄更斯、法國的巴爾紮克。依我之見,他比狄更斯、巴爾紮克更偉大。他是個人道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他的傑出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既是反映俄國社會生活的史詩,又是剖析人性和人類文明悲劇的哲理之作。

——著名學者賴洪毅我感覺托爾斯泰的確了不起,他筆下《複活》中的妓女瑪絲洛娃給人一種聖潔之感,而我們有些小說的所謂“聖潔女性”形象卻給人卑瑣之感。這就看出大師與普通作家之間的差別了。

——著名作家遲子建《複活》是總結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裏肮髒的東西都拿出來了,人內心很複雜,好人和壞人、善與惡都很複雜。

——著名翻譯家高莽《複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

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18至19世紀俄羅斯有一些大名鼎鼎享譽國際文壇的作家,比如果戈理、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謝德林和托爾斯泰等,他們所描述的一幅幅那個時代的俄羅斯社會生活畫卷是多麼的引人入勝和令人流連忘返!在這些俄羅斯文學巨匠中,最讓人傾慕的當屬托爾斯泰了,他筆下所刻畫的人物一個個是如此的生動鮮明,讓你感覺到就好像是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前幾天偶有空閑,信手再翻開《複活》一書,很快就為小說裏熟悉的章節和人物所吸引,撫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聯翩。

《複活》之所以能夠感動人,就是因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聶赫留朵夫曾是那個貴族社會中放蕩不羈的一員,在他的良心發現之前,他過的是一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他認為這是必然的也是應該的,也正是他的這種自以為是害了瑪絲洛娃,斷送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的美好前程,並最終導致其受審入獄。而在聶赫留朵夫為瑪絲洛娃四處奔走的同時,他更多地接觸了俄羅斯下層人民,了解到了他們的苦難和艱辛,這又讓聶赫留朵夫得以進一步反省自己過去的道德觀,小說也借此從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角度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製和資本主義製度做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個讀者思考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思索怎樣來進行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一句剛上學的小學生都知道的中國古話,它很形象地說明了每一個人的道德觀不是在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一個人以後的教育和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個人道德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對社會各種事物進行分析研究後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道德觀。聶赫留朵夫尚能覺醒反悟,為什麼我們現代社會裏的一些人卻是如此的冥頑不化?我想,一個人的道德觀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而個人道德又和社會道德相輔相成,社會道德水準的好壞決定了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所以全社會的輿論機器都應該開動起來,大力弘揚正氣,鞭打落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提及“雷鋒精神”了,相反某些地方還出現了問路給錢的做法,一些媒體還對此予以肯定,加以讚同,這究竟是我們道德水準的提高呢還是落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佚名)

卡秋莎·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最終未能成為眷屬,究竟符合不符合生活的真實?為什麼卡秋莎拒絕聶赫留朵夫的求婚?她究竟有沒有原諒聶赫留朵夫,甚至重新愛上聶赫留朵夫?這些問題在《複活》問世時就引起讀者和評論界的關注,一直眾說紛紜。這種“探討不盡”的情況既反映作者的構思不落俗套,也顯示出真正藝術品的強大魅力。你認為卡秋莎是否原諒了聶赫留朵夫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