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麥田裏的守望者(1)(1 / 2)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美國小說家。1919年1月1日生於美國紐約市,父親是個猶太富商。塞林格15歲時被父母送到一個軍事學校住讀,其名作《麥田裏的守望者》中關於寄宿學校的描述很多是以該校為背景的。1936年畢業後,塞林格於1937年去波蘭學做火腿,不久回國繼續讀書,先後進了三所學院,都未畢業。1942年從軍,經一年多專門訓練後,被派赴歐洲做反間諜工作。

1946年塞林格複員回到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早在軍校讀書時,塞林格即練習寫作。1940年發表處女作,到1951年出版長篇小說《麥田裏的守望者》止,十多年中他曾發表短篇小說20多篇。《麥田裏的守望者》出版後,塞林格一舉成名。此後他隱居新罕布什爾州一座鄉間小屋中,成為著名的遁世作家。從《麥田裏的守望者》出版後,他寫作的進度越來越慢,十年隻出版三個中篇和一個短篇,後來甚至不再發表作品。偶爾有幸見過他的人透露說,他臉上已“顯出衰老的痕跡”。他業已完成的作品據說數量也很可觀,隻是他不肯拿出來發表。不少出版家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在計劃如何等他死後去取得他全部著作的出版權。

塞林格作品的殺傷力,在當代世界文學中堪稱無與倫比,但其撲朔迷離的生活似乎更令人矚目。幾十年來,這位天才每天躲在一間僅有一扇天窗的鬥室內寫作。他的住所外築高牆,布滿鐵絲網,所有手稿均存放於“一間屋子大小的保險庫”裏。他的特立獨行,令無數熱心讀者、仰慕者和記者們一籌莫展。這位花了將近半個世紀逃避世俗追逐的人,不久前再次成為新聞人物:當索斯比拍賣行準備拍賣塞林格30年前寫給情人喬伊絲·梅納德的14封情書之際,買主彼德·諾頓,一位來自加州的退休電腦軟件工程師,深察塞林格維護隱私的心願,不惜以1565萬美元天價購下書信並如數奉還作者。這個奇跡讓無數引頸翹盼者再一次失望。塞林格在世人的心目中更像一個謎。在世界文學寶庫中,有這樣一批遺世獨立的不朽巨著,它們言人所不敢言,與傳統價值觀大相徑庭,以令社會大眾心驚肉跳的反傳統、反道德思想為主題,對人類自身難以啟齒的種種醜惡心態與窘困處境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真切的關注,這就是與經典名著交相輝映的另類名著。這些另類名著以振聾發聵的聲音,全麵質疑時代的價值標準,曾經批判了一個時代,震撼了一個時代,顛覆了一個時代!《麥田裏的守望者》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不久以前,英國《衛報》根據書店銷量研究公司的資料,列出英國人最喜愛的20世紀20本經典小說,榮登榜首的是《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是一本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而掩卷沉思的書,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今天,它經曆了當代美國文學界的評判和曆史的淘洗,已毫無爭議地成為現代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經典。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特別受到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一時大、中學校的校園裏到處都模仿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他們在大冬天身穿風衣,倒戴著紅色鴨舌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甚至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外國學者隻要跟美國學生一談到文學,他們就馬上提出了《麥田裏的守望者》。

小說以一個青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言行見聞,作者以這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成人世界,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複雜心理,描寫了一個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實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實質。

【寫作背景】15歲時,塞林格被送到遠離家鄉的一個軍事學校寄宿。軍校生活幾乎占據了他全部的青春期,在《麥田裏的守望者》裏,我們可以看到這段漫長而難以磨滅的痛苦經曆的烙印。塞林格青年時代曾四處遊學,先是在父親的命令下去波蘭學習宰豬,後來幾次在美國大學裏聽課,卻似乎一事無成。1942年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白熱化,塞林格迅速成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反間諜人員,前往歐洲。“二戰”結束後,重返紐約的他才開始專門埋頭寫作,1951年《麥田裏的守望者》一經發表,就成為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