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麥田裏的守望者(2)(2 / 2)

——《紐約時報》《麥田裏的守望者》一問世,霍爾頓這個對虛偽深惡痛絕的少年形象竟然被千萬讀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的崇尚自由的親切語言受到熱烈歡迎,而塞林格對我的影響可以與海明威相提並論。

——著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美國作家塞林格著述不多,然而,一部描寫年輕人反抗陳腐教育製度的小說《麥田裏的守望者》卻使他聲名鵲起,成為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的代言人。《麥田裏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逃學的學生,他的理想是成為護衛在麥田裏做遊戲的孩子們的守望者。此書一麵世,立即引來大批青少年讀者。

——著名作家趙振先

青少年心目中的精神英雄

《麥田裏的守望者》成書於20世紀60年代,所描摹的人物與社會背景也正是同一時期的美國青少年及美國社會。此書剛推出時曾引起巨大轟動:有人將其視為深刻的現實主義作品;有的明令將它列為禁書,認為不適合青少年閱讀。不久,此書的價值終獲廣泛的認同,禁令一一取消。30多年來,《麥田裏的守望者》魅力有增無減,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本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述的口氣講述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曆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格複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煙、酗酒、打架、調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賬凱迪拉克”。他認為成人社會裏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連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師,後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隻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

書中,主人公霍爾頓是一個典型的“反大衛·科波菲爾”式的形象。他是中產階級的富家子弟,屢屢被學校開除。在紐約遊蕩時,他再次目睹早已看穿的成人世界裏形形色色的麵具、陰暗、荒誕,感到極度的厭惡——對人性被扭曲的厭惡——在他的視線所及,人性被多多少少地異化成一種滑稽而令人失望的表演。

當一個人走向成熟時,他怎麼能清醒地看著自己走向這樣一種“成熟”而無動於衷?所以霍爾頓沒有擺脫頹廢與墮落——泡在酒吧,用酒精麻醉敏感而脆弱的神經;濫交自己也看不起的庸俗女友來打發時間……他在精神上安慰自己的隻能是成為一個虛無縹緲的“麥田裏的守望者”。

但哪怕隻是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麥田裏的守望者”,卻還是成為30幾年來幾代青少年心目中的精神英雄——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充分認識到了成長是件無奈的事——社會化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對人性的不可避免的變形與扭曲。但我們並沒有沉默地接受這一切的發生,而是發出了我們自己的宣言:如果我能選擇,我一定會背叛這樣的成長,我不要墮入人性變質發臭的懸崖深淵——我要當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由此看來,如果剝離故事的外衣,《麥田裏的守望者》的確是一本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品。作者在此書中所體現的對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迷惘的廣泛關注與深刻理解,確實無愧於評論界將此書列為“現代經典”之一。(佚名)

為什麼《麥田裏的守望者》會受到美國大、中學生以及其他國家中同齡人的喜愛,產生如此大的反響,或者說為何產生如此大的“轟動效應”呢?因為作者以他獨特的視角和藝術風格來進行創作,並敢於用現實主義的筆法來描述和剖析美國(包括其他歐美國家)生長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大、中學生的苦惱的內心世界;在作品的不同層麵上,作者不止一次地揭示了一個道理——人到底為什麼而活著!哪怕是人們生活在再充裕的物質國度,人們的精神生活往往都比物質生活顯得更為重要。作為一名中學生,你覺得自己的精神生活怎樣呢?你是如何解決自己所遇到的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