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材(生卒年不詳),名乘權;吳調侯(生卒年不詳),係楚材侄,名大職。他們都是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生平事跡不詳。據為《古文觀止》作序的吳興祚說,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調侯為人“奇偉倜儻,敦尚氣誼”。他們叔侄二人是山陰著名的教書先生,一生在家鄉開館教授弟子。《古文觀止》就是他們為教授古文寫作的範文教材,選文中的評注便是他們的講解評論。散文是情感與智慧交融的藝術,也是思想與心靈碰撞的火花,中國古代散文有著悠久的曆史、光榮的傳統,其偉大的創作成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清初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編選評注的《古文觀止》采用了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不按傳統文體做細致劃分的做法,選文體裁多樣,傳記、遊記、抒情散文、論說散文、應用雜文、寓言小說等應有盡有,同一作家被選入的作品都列在這一個作家的名下,翻閱全書,就如同沿曆史線索捧讀一個個作者的個人選集。讀完全書,讀者可以對清代以前的散文發展脈絡有了大致的認識。
《古文觀止》這部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選錄了從先秦到明朝的文章222篇,分為12卷,篇幅長短適中,每一篇選文也都非鴻篇巨製,易於閱讀和理解,皆為千古名作,代表了中國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曆來為學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學習古文的經典書、必備書。作者兼顧了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的作品,選文可謂字字珠璣,篇篇精彩。該書自定稿以來,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問世後,在不到250年的時間中,各種刻本不下於數十種,這在圖書經濟和印刷技術都不甚發達的時代裏,實在不能不說是一件蔚為奇觀的事情。
《古文觀止》所選古文,以散文為主,兼收韻文、駢文,選錄的文章皆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有助於增加讀者對散文及駢文的了解,並提高自身的散文欣賞水平和素養。
【寫作背景】《古文觀止》是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為教授弟子古文寫作的範文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春,吳楚材將《古文觀止》寄給在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擔任右翼漢軍副都統的伯父吳興祚。吳興祚翻閱後認為“其選簡而賅,評注詳而不繁,其審音辨字無不精切而恰當”,決定刻板發行,並且寫了序言。
【內容精要】《古文觀止》“雜選古文,原為初學設也”,可見其是與《唐詩三百首》類似的童蒙課本。書名“觀止”緣於《左傳》中的一個典故。據《左傳》記載:吳公子季劄在魯國觀賞樂舞,當演出虞舜的《九韶》之後,季劄讚歎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季劄認為已經觀賞了最高水平的了(觀止矣),其餘的就不必再看了。編者以此冠書名表示本書已將古文中的精華選盡了。編者吳楚材、吳調侯不見於文獻記載,連生平都不為他人所知,可是《古文觀止》三百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古文觀止》全編十二卷,選材上起東周,以《左傳·鄭伯克段於鄢》一篇開始,下迄明末,以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壓卷。卷一至卷三為周文,卷四為秦文,卷五、卷六為漢文,卷七為六朝、唐文,卷八為唐文,卷九為唐宋文,卷十、卷十一為宋文,卷十二為明文。選錄的文章皆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且選材比較廣闊,照顧到了各種文章的體裁和多種藝術風格,長期被人們作為瀏覽中國傳統散文的規範讀本,因此數百年流傳不衰。